0%

赠梁公

2025年07月05日

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
圣莫若周公,忠岂逾霍光。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履霜成坚冰,知足胜不祥。
我今穷家子,自言此见长。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

王绩

译文

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
我渴望追求世俗的欢乐,但这种欢乐难以长久
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
地位太高容易招致非议,俸禄太多反而滋生灾祸
圣莫若周公,忠岂逾霍光
圣明谁能比得上周公,忠诚谁又能超过霍光
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成王尚且被人诟病,宣帝也如芒刺在背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
范蠡多么明智啊,乘一叶扁舟轻装离去
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
疏广难道没有眷恋吗?仍拄杖归隐故乡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
朱门富贵虽令人艳羡,但灭族之祸更让人哀伤
履霜成坚冰,知足胜不祥
踩着薄霜终会迎来坚冰,懂得知足才能避免灾殃
我今穷家子,自言此见长
我如今是个贫寒子弟,却自认深谙这个道理
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
自古以来功成身退者,有谁遭遇覆亡命运

词语注释

讥嫌(jī xián):讥讽和猜忌
禄极(lù jí):俸禄达到顶点
霍光(huò guāng):西汉权臣,辅佐三代帝王
兴诮(xīng qiào):招致讥讽
负芒(fù máng):像背着芒刺,比喻不安
范蠡(fàn lǐ):春秋时期越国谋士,功成身退
疏广(shū guǎng):西汉太子太傅,主动辞官归乡
朱门(zhū mén):红漆大门,指权贵之家
赤族(chì zú):全族被诛杀

创作背景

诗词赠梁公创作背景

永明十一年(493年)的建康城秋意正浓,时任中书郎的王融立于朱雀桥畔,望着乌衣巷口零落的梧桐叶,将心中郁结尽数倾注于这组赠予竟陵王萧子良的劝诫诗中。此时正值齐武帝病重,朝堂暗流涌动,诗人以史为鉴的谆谆之言,实为对权力漩涡中挚友的苦心规劝。

一、历史镜像的叠映

诗中"圣莫若周公"四句,暗合永明年间政局——竟陵王萧子良以武帝嫡次子身份总揽朝纲,恰似诗中"宣帝如负芒"的霍光旧事。王融亲历竟陵王文学集团"竟陵八友"的盛况,更深知"位大招讥嫌"的危机。史载萧子良"开西邸延才俊",其府邸冠盖云集之盛,正对应"朱门虽足悦"的浮华写照。

二、士族政治的警喻

"范蠡何智哉"至"策杖还故乡"的典故选择,折射出南朝士族特殊的生存智慧。当时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侨姓大族虽居高位,却深谙"履霜成坚冰"的处世哲学。诗人以疏广散金的典故,暗讽永明年间士族奢靡之风,《南齐书》载"王侯第宅相望",恰成"赤族亦可伤"的最佳注脚。

三、文学集团的集体焦虑

作为"竟陵八友"核心成员,王融此诗实为永明文人政治理想的诗意呈现。诗中"功成皆能退"的期许,与《南史》记载萧子良"每忧盛满"的心态形成互文。建武元年(494年)郁林王即位后竟陵王集团顷刻瓦解的命运,竟不幸应验了诗中"禄极生祸殃"的预言。

秋窗风雨夕,诗人以"穷家子"自况的谦辞背后,是南朝士人在皇权与门阀夹缝中生存的集体困境。这首看似规诫他人的诗作,最终成为永明时代文人政治理想破灭的谶语,在历史的霜刃上留下寒光凛冽的印记。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忧患意识贯穿始终,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仕途风险的清醒认知。开篇"我欲图世乐"四句直指核心——世间荣华如履薄冰,权位与灾祸往往相伴而生。这种洞察与《汉书·霍光传》"威震主者不畜"的警示遥相呼应,揭示出封建官场的残酷法则。

诗中用典精妙,形成两组鲜明对照:周公、霍光虽居高位却遭君王猜忌,范蠡、疏广急流勇退终得善终。这种对比艺术被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评为"以史为镜的典范",尤其"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二句,化用《尚书·金縢》与《汉书》典故,将君王对功臣的忌惮刻画得入木三分。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堪称警世恒言,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激赏此联,认为其继承了《老子》"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维。而"履霜成坚冰"更暗含《周易·坤卦》的哲学智慧,王弼注"始于履霜,至于坚冰"的渐进之理,在此转化为对政治风险的预判。

末段诗人以"穷家子"自况,实则暗含阮籍《咏怀》式的深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指出,这种看似自谦的表述,实则是"对功成身退价值观的终极肯定"。全诗在"知足胜不祥"的顿悟中收束,与白居易《闲居》"知足心安,无求品高"异曲同工,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生存哲学。

点评

此诗以古贤为镜,剖陈功名之险,实乃警世之洪钟也。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曰:"理语以比兴出之,转觉警动。范蠡、疏广二典并提,尤见遁世之智。"诗中"位大招讥嫌"四句,钱锺书《谈艺录》谓之"直抵《老子》'功遂身退'之髓,而辞气更峻切"。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此处云:"'履霜''知足'之喻,非独说理透辟,更兼得《周易》显微阐幽之妙。以穷家子自况而作达观语,愈见其骨鲠。"诗中"朱门""赤族"之对,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赞叹:"冷暖相激,如闻冰炭同器之声,六朝诗中罕有此等惊心动魄笔力。"

此诗用典如盐著水,周霍二相、范疏二子,皆成肌理。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曾引此诗为例:"借史事浇块垒,非徒炫学,实乃以千年兴亡作眼前注脚。'功成皆能退'一句,可作功臣列传总评。"末二句自嘲中寓傲骨,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为"似谦实亢,魏晋风骨于此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