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唐的晨光熹微中,王绩以《山中叙志》为墨砚注入了六朝的遗韵与唐音的新声。这位曾历隋唐易代的"斗酒学士",将仕途的失意化作山林的烟霞,贞观之治的盛世笙歌与他无关,唯有太行山麓的松风竹月,成为其精神的皈依之所。
考《王无功文集》可知,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隐居河汾时期。开篇"物外知何事"的叩问,暗合魏晋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思,而"风鸣静夜琴"的意象,分明可见陶渊明"乐琴书以消忧"的影子。史载王绩三仕三隐,最终选择"解绂披榛"(《自撰墓志》),这种抉择在诗中化作"直置百年内"的旷达,实则是用老庄的齐物论来消解政治抱负的落空。
诗中用典尤见匠心。张奉"娉贤妻"与老莱子"藉嘉偶"的典故并置,暗喻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双重期待——既有名士的风流,亦存隐者的淳朴。而尾联突发奇笔,以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作结,《后汉书·逸民传》的典范在此被赋予新意:未嫁的孟光与待妇的梁鸿,恰似诗人心中未酬的志业与未遇的明主,这种隐喻式的表达,让隐逸主题中隐约透露出士人永恒的政治期待。
河汾秋色里的王绩,左手握着嵇康的玉樽,右手提着陶潜的菊篮,在初唐宫廷诗的绮丽之外,开辟出一条通往盛唐山水田园的诗径。这首《山中叙志》的珍贵,正在于它记录了一个灵魂在庙堂与山林之间的真实徘徊,那些琴酒风月的吟咏背后,始终跃动着中国文人千年不变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