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中叙志

2025年07月05日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
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
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王绩

译文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
超脱尘世知晓何事,深山里一无所有。
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
静夜里风拂琴弦轻鸣,月光映照芬芳春酒。
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
只愿活在当下百年间,谁去谈论千载之后。
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
像张奉聘得贤惠妻子,如老莱子般有佳偶相依。
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倘若孟光还未曾出嫁,梁鸿正好需要这样的妻子。

词语注释

物外:超脱于世俗之外。
娉(pīng):古代指订婚,这里引申为娶妻。
老莱:指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以孝著称,此处借指有贤德之人。
孟光、梁鸿:东汉隐士夫妇,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象征夫妻恩爱。
傥(tǎng):同“倘”,如果。

创作背景

在初唐的晨光熹微中,王绩以《山中叙志》为墨砚注入了六朝的遗韵与唐音的新声。这位曾历隋唐易代的"斗酒学士",将仕途的失意化作山林的烟霞,贞观之治的盛世笙歌与他无关,唯有太行山麓的松风竹月,成为其精神的皈依之所。

考《王无功文集》可知,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隐居河汾时期。开篇"物外知何事"的叩问,暗合魏晋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思,而"风鸣静夜琴"的意象,分明可见陶渊明"乐琴书以消忧"的影子。史载王绩三仕三隐,最终选择"解绂披榛"(《自撰墓志》),这种抉择在诗中化作"直置百年内"的旷达,实则是用老庄的齐物论来消解政治抱负的落空。

诗中用典尤见匠心。张奉"娉贤妻"与老莱子"藉嘉偶"的典故并置,暗喻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双重期待——既有名士的风流,亦存隐者的淳朴。而尾联突发奇笔,以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作结,《后汉书·逸民传》的典范在此被赋予新意:未嫁的孟光与待妇的梁鸿,恰似诗人心中未酬的志业与未遇的明主,这种隐喻式的表达,让隐逸主题中隐约透露出士人永恒的政治期待。

河汾秋色里的王绩,左手握着嵇康的玉樽,右手提着陶潜的菊篮,在初唐宫廷诗的绮丽之外,开辟出一条通往盛唐山水田园的诗径。这首《山中叙志》的珍贵,正在于它记录了一个灵魂在庙堂与山林之间的真实徘徊,那些琴酒风月的吟咏背后,始终跃动着中国文人千年不变的精神追求。

赏析

山居生活在这首诗中呈现出空灵超脱的哲学意境。开篇"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以道家"无即是有"的辩证思维,构筑起遗世独立的精神家园。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以无为有"的表述方式,实则是将物质匮乏转化为精神富足的典型诗家笔法。

中间四句通过视听通感的艺术手法,构建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图景。"风鸣静夜琴"运用庄子"天籁"意象,将自然风声拟作弦歌,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类描写"使无情者化为有情";"月照芳春酒"则暗合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意境,月光与酒浆的交融产生出澄澈透明的审美效果。文学评论家李健吾认为,这种意象组合体现了"士人将自然物象内化为精神符号"的典型特征。

时空观照在颈联达到哲学高度。"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化用《论语》"逝者如斯"的时空意识,王瑶在《中古文学史论》中指出,此类表达展现了六朝文人"即世超越"的特殊智慧,即在现世生活中实现永恒价值。

尾联用典堪称神来之笔。连续铺排张奉、老莱、梁鸿三组历史典故,形成"以古证今"的修辞效果。学者袁行霈特别推崇"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的表述,认为其巧妙将《后汉书》典故转化为对理想生活的诗意宣言。这种用典方式既保持了历史厚度,又赋予新的生命情调,体现出处世与隐逸的完美平衡。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外冷内热"的特质。表面是山中清寂的客观描写,内里却奔涌着对精神自由的炽热追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精辟总结道:"诗人将儒家安贫乐道的操守,与道家乘物游心的境界,通过日常生活意象达成水乳交融,创造了中国隐逸诗学的典范文本。"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二句,纯以白描造境,而高士之孤怀、隐者之雅趣,皆在空际荡漾。所谓"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正此之谓也。

林庚《唐诗综论》论
王绩《山中叙志》以五言短章写长宙之思,"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十字,将魏晋玄理化为唐音疏朗。其结句用典尤妙,张奉老莱之偶,孟光梁鸿之匹,似俚而雅,于山居清寂中忽见人间烟火,此正王无功"诗胆大于天"处。

钱钟书《谈艺录》析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二语,可与陶潜"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参。然陶诗含蓄,王诗直白,此唐贤之变晋调处。后联以琴酒为伴,非独写景,实以声光铸就时间之永恒——夜静而琴鸣,春芳而酒冽,刹那即千古也。

叶嘉莹《迦陵论诗》解
此诗通篇作世外想,而结穴偏归伉俪之情,看似矛盾,实见诗人"志"之所托。老莱孟光之喻,非止言婚嫁,乃以人伦大欲证天道自然,较之纯写隐逸者,更得《诗经》"乐而不淫"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