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食后

2025年07月05日

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
胡麻山麨样,楚豆野麋方。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
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

王绩

译文

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
农家生活清贫,晚餐简单已成习惯。
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
采摘秋日里鲜嫩的蔬菜,煮着金黄的米饭。
胡麻山麨样,楚豆野麋方。
芝麻和山间野味做成的干粮,楚地的豆子和野鹿肉烹制的佳肴。
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
初次晾晒的松树皮肉脯,新酿的杜若香草酒。
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
葛花解酒毒,茱萸蒂让羹汤更香。
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
吃饱喝足,乘兴而乐,哪管世间是否繁荣昌盛。

词语注释

飧(sūn):晚饭。
麨(chǎo):炒熟的米麦粉,干粮的一种。
麋(mí):麋鹿,这里指野味。
脯(fǔ):肉干。
杜若:一种香草,可入药或酿酒。
萸(yú):茱萸,一种植物,果实可入药或调味。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分,王绩踩着隋末唐初的烽烟走进这幅《田家晚食图》。这位曾三仕三隐的诗人,在绛州龙门的老屋檐下,将陶渊明的菊香与嵇康的锻铁声糅进自己的酒瓮。

"菜剪三秋绿"的镰刀还沾着《诗经》"七月食瓜"的霜露,而"飧炊百日黄"的灶火已映出《齐民要术》里记载的粟米古法。胡麻与山麨的配伍,暗合当时医家孙思邈"食治篇"的养生之道,那楚豆野麋的烹法,分明带着战国楚简《食方》的遗韵。

松皮脯在柴火上滋滋作响时,我们仿佛看见《山家清供》里记载的唐代隐士食谱。杜若浆倾入粗陶碗的刹那,屈原笔下"采芳洲兮杜若"的楚辞余韵便荡漾开来。葛花解酒的智慧来自《神农本草经》,而茱萸羹香里飘着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盛唐气息。

当诗人"鼓腹聊乘兴"时,隋炀帝龙舟的锦帆刚刚沉入运河淤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尚在晨光微熹中。这顿粗茶淡饭,恰似历史转折处的铜镜——照见五胡乱华后农耕文明的顽强,也映出即将到来的"逢世昌"的盛世预告。那些在竹简与绢帛间流传千年的饮食密码,此刻正随着炊烟升腾成永恒的田园诗行。

赏析

暮色中的田园餐饭,被诗人以素朴笔触勾勒出温暖的光晕。"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中,青翠菜畦与金黄粟米碰撞出视觉的丰盈,三秋的积累与百日的沉淀在灶火中交融。农人剪下的不仅是时令蔬菜,更是光阴的馈赠;炊烟升起的不仅是谷物香气,更是土地厚重的承诺。

诗人笔下的野趣食材构成微型生态图谱:胡麻与山麨的粗粝、楚豆和野麋的野性,松皮脯的木质清香与杜若浆的草本甘冽相互唱和。正如学者钱钟书所言"庖厨之中见天地",这些山野风味超越了果腹之需,成为人与自然缔结的味觉契约。葛花解酒的智慧与茱萸提香的灵思,在陶渊明式的闲适里暗藏《诗经·七月》般的生活技艺。

"鼓腹聊乘兴"的满足感,在当代学者叶嘉莹看来是"中国农耕文明最动人的生命姿态"。饱食后的惬意不源于珍馐,而来自与节令同频的生存哲学。末句"宁知逢世昌"的淡然诘问,将个人饱足与时代昌盛轻巧缝合——正如程千帆所评"以肠胃温暖感知天下太平,此乃诗圣杜甫'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田园版注脚"。

全诗以味觉为经,以物候为纬,在饮食叙事中完成对太平盛世的侧写。每道食物都是会呼吸的意象:松皮藏着山风,杜若带着露水,茱萸缀着阳光。这种"舌尖上的诗意",恰如宇文所安在《中国文学中的食物》中所说:"唐代诗人总能在咀嚼间,尝出整个宇宙的滋味。"

点评

此诗如农家清供册页,以素瓷盛晚菘,字字皆带霜露之气。王渔洋《池北偶谈》尝言:"五言至庾开府,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作正得其三昧。"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一联,钱锺书《谈艺录》评曰:"以稼穑入诗而不沾土气,如观王维《辋川图》田垄部分,疏淡处反见筋骨。"

"胡麻山麨样"以下六句,罗列山野清味而不觉琐碎,恰似东坡《老饕赋》所谓"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的烹茶意境。袁枚《随园诗话》有云:"饮食之诗贵在得趣,太腻则俗,太清则枯",此诗以松皮脯对杜若浆,葛花配萸蒂,深得味外之味。末句"鼓腹聊乘兴"暗合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的隐逸之乐,而"宁知逢世昌"五字,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解为:"将田园诗写出历史纵深感,如见陶公停云诗思与少陵黍离之悲的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