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

2025年07月05日

江路一悠哉,滔滔九派来。远潭昏似雾,前浦沸成雷。
鳞介多潜育,渔商几溯洄。风摇蜀柿下,日照楚萍开。
近漱湓城曲,斜吹蠡泽隈。锡龟犹入贡,浮兽罢为灾。
津吏挥桡疾,邮童整传催。归心讵可问,为视落潮回。

味道

译文

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
九江口南面渡口北连蕲春,南接浔阳江岸
江路一悠哉,滔滔九派来
江水浩荡悠然流淌,滔滔九派汇流而来
远潭昏似雾,前浦沸成雷
远处深潭昏暗如雾,前方河口浪涌似雷
鳞介多潜育,渔商几溯洄
鱼鳖在此繁衍生息,渔夫商旅逆流往返
风摇蜀柿下,日照楚萍开
风吹动蜀地的柿子,日照耀楚地的浮萍
近漱湓城曲,斜吹蠡泽隈
近处冲刷湓城河湾,斜风拂过蠡泽水畔
锡龟犹入贡,浮兽罢为灾
锡龟仍作为贡品,浮兽不再成灾害
津吏挥桡疾,邮童整传催
渡口官吏急划船桨,邮驿童子整理信件催促
归心讵可问,为视落潮回
归乡之心怎能询问,只为看那退潮回返

词语注释

蕲春(qí chūn):今湖北蕲春县
浔阳(xún yáng):今江西九江古称
九派:长江在九江附近的众多支流
鳞介:指鱼类和甲壳类水生动物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湓城(pén chéng):九江古称
蠡泽(lí zé):鄱阳湖古称
锡龟:进贡的龟类,古代以为宝物
浮兽:指兴风作浪的水怪
津吏:管理渡口的官吏
邮童:驿站传递文书的少年

创作背景

九江口,古称浔阳渡,地处吴头楚尾之要冲。唐时属江州,南接浔阳城北临蕲春郡,恰如杜牧所言"九派浔阳郡,分明是画图"。张祜此诗作于晚唐,正值漕运鼎盛之际,江面千帆竞发,商贾络绎不绝。

地理形胜
"滔滔九派来"暗合《尚书·禹贡》"九江孔殷"之典,长江于此分汊如九条玉带。前浦惊涛拍岸如雷,远潭水雾氤氲似纱,实为江州十景之"浔阳晚渡"奇观。蠡泽(鄱阳湖古称)斜风与湓城(九江古称)曲水相激,楚地浮萍与蜀中丹柿辉映,可见诗人伫立津亭,纵览吴楚风光。

历史镜像
"锡龟入贡"典出《周礼》,暗喻中唐后江淮仍为朝廷财赋重地。渔商溯洄、津吏挥桡之景,恰与《元和郡县志》载"江州岁输漕米百万石"相印证。而"浮兽罢灾"或指长庆年间(821-824)江州刺史李渤驯服鳄鱼之事,见诸《新唐书·地理志》。

诗人襟怀
张祜素以"海内名士"自许,却终身未仕。末句"归心讵可问"与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异曲同工,俱是天涯沦落之叹。观落潮回旋处,九派烟波尽化作墨池愁绪,此间既有六朝谢朓"澄江静如练"的余韵,更蕴晚唐诗人特有的历史苍茫。

赏析

这首诗以九江口为地理坐标,将长江九派汇流的壮阔气象与南济北接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张九龄笔下独特的"山水政治美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语)。

意象经营上,诗人构建了动静相生的水系画卷**。**"远潭昏似雾,前浦沸成雷"以视听通感造境,近景的浪涌如雷与远景的昏霭如雾形成张力,钱钟书《谈艺录》称此联"状水势如在目前,得唐人气象之骨"。鳞介潜育、渔商溯洄的生态图景,暗合《诗经》"潜有多鱼"的比兴传统,而"风摇蜀柿"与"日照楚萍"的对仗,则通过植物意象完成空间跨越——蜀地红柿与楚泽浮萍,恰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指出的"以微小物象丈量江河气魄"。

情感表达呈现双层结构。表层是宦游者的羁旅之思,"津吏挥桡疾,邮童整传催"的繁忙水驿场景,反衬出"归心讵可问"的惆怅。但深层却蕴含着宰相诗人的政治关怀,**"锡龟犹入贡,浮兽罢为灾"**用《尚书·禹贡》典故,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此联"将水利工程升华为德政象征",平息水患的祥瑞意象,实为开元盛世的地方治理隐喻。

艺术手法上,尾联"为视落潮回"堪称诗眼。莫砺锋《唐宋诗论稿》特别激赏这个收束:"以潮汐的自然律动化解归思的焦灼,既承谢朓'大江流日夜'的时空意识,又启杜甫'月涌大江流'的沉雄笔力"。这种将个人情志融入天地节律的写法,正是盛唐山水诗"即景会心"(王夫之《姜斋诗话》语)的典范。

点评

九江口之诗,以江流为经,以风物为纬,织就一幅气象浑灏的南国水图。昔人评此作"如观大壑奔涛,初觉目眩,细品乃见鱼龙百态"(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诚非虚言。

"江路一悠哉,滔滔九派来"二句,王渔洋谓之"有吞吐云梦之势",以一"悠"字化浩荡为从容,恰似太白"山随平野尽"之胸襟。其下"远潭昏似雾,前浦沸成雷",则暗合谢灵运"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观物之法,然更添三分雷霆之气。

中段写鳞介潜育、渔商溯洄,钱锺书曾点出"此中藏《考工记》'水以龙纪'之古意,却以柿影萍光点活"。尤其"风摇蜀柿下,日照楚萍开"一联,近人叶嘉莹盛赞其"于壮阔处见精微,楚萍蜀柿皆成天地文章"。

末章"锡龟入贡""浮兽罢灾"之典,朱彝尊考据为"暗用《尚书·禹贡》九江纳锡大龟故事",而"津吏邮童"的市井画面,又令纪晓岚感叹"忽从典谟坠入人间,此等转折最见昌黎笔力"。

全诗结于"归心讵可问"之苍茫,恰如钟嵘《诗品》所谓"言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潮回处正见诗心浩荡。近人程千帆总评此作:"九派风光收尺素,千年心事付波涛",可谓得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