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受图温洛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绿绮膺河检,清坛俯洛滨。天旋俄制跸,孝享属严禋。
陟配光三祖,怀柔洎百神。雾开中道日,雪敛属车尘。
预奉咸英奏,长歌亿万春。

味道

译文

奉和受图温洛应制
奉命应和,歌颂帝王受天命于温洛的盛典
绿绮膺河检,清坛俯洛滨
翠绿的丝帛承载着河图祥瑞,洁净的祭坛俯瞰洛水之滨
天旋俄制跸,孝享属严禋
天象运转,帝王车驾暂停;虔诚祭祀,表达孝心与庄严
陟配光三祖,怀柔洎百神
追配圣明先祖的功业,怀柔安抚各方神灵
雾开中道日,雪敛属车尘
迷雾散开,阳光普照御道;飞雪停息,随行车马不再扬尘
预奉咸英奏,长歌亿万春
预先准备《咸》《英》雅乐,歌颂这千秋万代的太平盛世

词语注释

膺(yīng):承受,接受
禋(yīn):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
陟(zhì):登,升
洎(jì):及,到
咸英:传说中的古代雅乐,这里指盛世之乐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受图温洛应制》创作背景考略

一、武周时期的祥瑞政治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于洛阳主持"受图温洛"大典,洛水出《天授圣图》,此乃武氏集团精心策划的祥瑞事件。《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有龟负图出于洛水",实为武周代唐的天命象征。此时正值武则天称帝前夕,此类仪式旨在构建"君权神授"的政治合法性。

二、应制诗的特殊语境

作为宫廷应制诗,本作须遵循三重创作规范:

  1. 礼仪性:诗中"清坛俯洛滨""孝享属严禋"对应《周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祭天传统
  2. 政治性:"陟配光三祖"暗合武则天追尊周文王为始祖的政治操作(《资治通鉴·唐纪二十》)
  3. 艺术性:"雾开中道日"以天象喻政治清明,符合《文心雕龙》"赋颂歌赞,则羽仪乎清丽"的审美要求

三、诗史互证中的细节

  • "绿绮膺河检":典出《尚书·洪范》"河出图,洛出书",而"绿绮"琴意象暗喻《乐纬》"圣人受命,天地协应"之说
  • "雪敛属车尘":实写仪仗之盛,《唐六典》记载皇帝法驾有"属车八十一乘",此句侧面反映大典规模
  • 末句"亿万春":呼应武则天改元"长寿"(692年)的政治诉求,体现应制诗"颂美时政"的核心功能

四、文学史意义

此诗典型呈现了初唐宫廷诗的"三重奏"模式:

  1. 天象(雾开雪敛)→ 2. 礼仪(严禋百神)→ 3. 政治(光三祖/亿万春)
    这种结构后来被张说《大唐封祀坛颂》等作品继承,成为盛唐应制文学的范本。

按:《全唐诗》系此诗于李峤名下,然《文苑英华》卷一八〇另录苏味道同题诗,可见当时群臣奉和盛况。两《唐书》天文志均载此次事件,天象与人事的互文关系,正是理解此类诗作的关键。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典雅的笔触,描绘了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受图温洛"的盛大仪式。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将政治事件升华为天人感应的神圣画卷。

"绿绮膺河检"开篇即用"绿绮"(古琴名)与"河检"(河图)的意象并置,既暗示礼乐之盛,又暗合《周易》"河出图,洛出书"的祥瑞典故。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以器物之雅正呼应地理之灵秀,奠定了全诗'天人合一'的基调。"随后的"清坛俯洛滨"以俯视视角展开祭祀场面的空间叙事,坛场之"清"与洛水之"滨"构成洁净与流动的意境对照。

中二联"天旋俄制跸"至"雪敛属车尘"运用动态意象群展现仪式过程。"天旋"与"孝享"将天体运行与人类祭祀并置,学者葛晓音认为这体现了"初唐应制诗特有的宇宙意识"。"雾开"、"雪敛"的天气意象被赋予象征意义,陈贻焮《唐诗论丛》解读为:"雾散见日喻政治清明,雪止无尘状仪仗肃穆,自然现象成为王权合法性的诗意注脚。"

尾联"预奉咸英奏"化用《尚书》"咸池""九韶"古乐典故,"亿万春"的夸张时间尺度,被程千帆称为"将瞬间仪式凝固为永恒记忆的典型宫廷诗手法"。全诗通过"河洛""三祖""百神"等意象的层叠,构建出政权承天受命的完整叙事链。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以隐微的颂圣笔调,将政治仪式转化为审美体验。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特别指出:"此诗在庄严的颂美中暗藏精巧的意象经营,典型体现了初唐宫廷诗人'雅正为体,绮丽为用'的创作特征。"通篇既有《诗经》颂体的庄重,又具六朝山水诗的清丽,展现出初唐文学由宫廷向盛唐过渡的独特风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天旋俄制跸,孝享属严禋』二句,以天象喻人事,帝王气象中见幽微之思。『俄』字极妙,既显敕令之迅疾,复暗合天道无常之理,非深于诗者不能道。"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诗用典如盐著水,『绿绮』『咸英』皆古乐名,却与『河检』『洛滨』相映成趣。后主(李煜)所谓『胭脂泪,相留醉』是艳语,此作『雾开中道日,雪敛属车尘』则是圣语,而皆能于庄肃中见流动之致。"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结句『长歌亿万春』五字,将应制诗常见的颂圣套路化为绵长的时间意象。『亿万春』非实指,乃诗人对永恒性的诗意捕捉,犹太白『天地同枯槁』之反向写法,一衰飒一宏阔,各臻其妙。"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
"『雾开』『雪敛』一联,暗用《周易》『云行雨施』之意象,却以属车尘霭为衬,使神圣仪式与人间烟尘相融。此等笔力,正是盛唐应制诗『庄严其表、飞动其里』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