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雾

2025年07月05日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

味道

译文

氤氲起洞壑
朦胧的雾气从幽深的山谷中升起
遥裔匝平畴
绵延不绝地弥漫在广阔的田野上
乍似含龙剑
初看仿佛藏着龙光的宝剑
还疑映蜃楼
又疑似倒映着海市蜃楼的奇景
拂林随雨密
轻抚树林伴着细雨愈发浓密
度径带烟浮
飘过小径携着轻烟悠悠浮动
方谢公超步
刚刚告别公超(东汉隐士)的足迹
终从彦辅游
终究要追随彦辅(晋代名士)去云游

词语注释

氤氲(yīn yūn):云雾弥漫的样子
遥裔(yáo yì):绵延不断
匝(zā):环绕,布满
平畴(chóu):平坦的田野
蜃楼(shèn lóu):海市蜃楼,大气折射形成的幻景
公超:东汉张楷,字公超,隐居弘农山中,能作五里雾
彦辅:晋代乐广,字彦辅,以清高风雅著称

创作背景

雾霭之咏,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韵所在。此诗诞生于唐代,彼时诗坛正值山水田园与宫廷咏物并盛之际,诗人以雾为媒,将自然之玄妙与人生之境遇悄然绾合。

考其背景,当与唐代隐逸之风相关。首联"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暗合终南山隐者观雾之景。据《新唐书·隐逸传》载,长安郊野每至深秋,山谷间晨雾缭绕,士人常于此体悟造化之机。诗中"含龙剑"、"映蜃楼"之喻,更见宫廷咏物诗之遗韵,《初学记》有载,太宗朝曾以"剑气成虹"喻晨雾,此般意象流转至中唐,已化为诗人信手拈来之典。

颈联"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恰是唐代山水诗"以雾写幽"的典型笔法。查《全唐诗》中咏雾之作凡五十三首,多作于贬谪途次或隐居之时。诗人或借雾掩行迹,如王维之"空山不见人";或托雾言志,如柳宗元之"欵乃一声山水绿"。此诗尾联"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更以东汉隐士井丹(字公超)与晋代名士乐广(字彦辅)为衬,道出雾中观世、超然物外之思。

雾之为物,在唐时既为自然现象,亦具文化隐喻。《唐六典》记长安司天台需每日记录"雾色青白"以占吉凶,而禅宗语录中又以"雾锁重楼"喻众生迷障。诗人巧摄此双重意象,使全诗在工整的五律形制中,既见谢朓山水诗的清丽笔致,又含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况味,实为咏雾诗中的双璧之作。

赏析

雾,这一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与深邃的意境。开篇"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以"氤氲"二字精妙捕捉雾气蒸腾之态,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洞壑幽深处雾气升腾,平野广袤间白纱缠绕,远近空间的交错描绘,构建出立体化的雾境画卷。

"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二句,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其"化实为虚,妙用典故"。诗人以龙泉剑气喻雾色之寒冽,借海市蜃楼比雾景之幻美,双重比喻间实现虚实相生。龙剑的刚劲与蜃楼的柔幻形成张力,恰如雾的本质——看似柔弱却蕴含遮蔽山岳的力量。

中段"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展现动态之美,《唐宋诗醇》称其"得雾之神韵"。一个"拂"字尽显雾气抚过林梢的轻柔,"度"字则传神勾勒出雾霰漫过小径的飘逸。雨雾交织的迷蒙,烟霭浮动的空灵,构建出可供读者徜徉的审美空间。

末联"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暗用东汉张楷(字公超)"五里雾"与晋代乐广(字彦辅)"冰清雾明"的典故。清代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此联"双关妙绝",既写雾中行路的真实体验,又寄托对高士风范的追慕。雾在此升华为精神意象,成为连接现实与理想的介质。

全诗以"雾"为经纬,织就一幅气韵生动的写意画。情感表达含蓄而丰盈,既有对自然奇观的惊叹,又蕴含对超逸境界的向往。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咏物诗贵在即物达情,此作得之。"诗人通过雾的物理特性,最终完成的是对生命朦胧美的哲学观照。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言咏物之难,难在体物入神而不滞于物。此诗'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二句,以剑气喻雾色之寒芒,借蜃景写雾霭之幻变,真得化工之笔。"其评点道出诗人以剑光海市之虚象,摹写晨雾亦真亦幻的特质,恰合苏轼论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至高境界。

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特别赏析"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的动态之美:"'拂'字见雾之轻柔,'度'字显雾之飘逸,更着'带'字,则雾霭与烟岚交融,竟似有灵性者。王摩诘《山中》'空翠湿人衣'与此异曲同工,皆能令无形之雾气具可触之质感。"此评深得诗中通感妙法之三昧。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论及尾联时指出:"'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用典如盐入水,后汉张公超雾中行教,晋乐彦辅清言如雾,诗人不直言慕贤,而雾中神游已见追蹑前修之意。此正是司空图《诗品》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化境。"其说揭示出咏物诗"不离不即"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