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石

2025年07月05日

济北甄神贶,河西濯锦文。声应天池雨,影触岱宗云。
燕归犹可候,羊起自成群。何当握灵髓,高枕绝嚣氛。

味道

译文

济北甄神贶
济北甄选的神明恩赐
河西濯锦文
河西洗涤的锦绣纹彩
声应天池雨
声音应和着天池的雨滴
影触岱宗云
身影触及泰山之巅的云霭
燕归犹可候
燕子归来尚可期待
羊起自成群
羊儿起身自然成群
何当握灵髓
何时能握住灵石的精华
高枕绝嚣氛
高枕无忧远离尘嚣

词语注释

贶(kuàng): 恩赐,赏赐
濯(zhuó): 洗涤,清洗
岱宗(dài zōng): 泰山的尊称
嚣氛(xiāo fēn): 喧嚣的尘世气息

创作背景

诗词咏石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渊源

此诗传为初唐诗人李峤所作,属《杂咏诗》百二十首之一。考《新唐书·艺文志》载,李峤尝以"咏物"为宗,每以精微之笔写天地万物。此篇咏石之作,实承六朝咏物遗风,又开盛唐气象。诗中"济北甄神贶"暗用《尚书·禹贡》"岱畎丝枲,铅松怪石"典故,将奇石视为泰山神赐,可见初唐士人对自然造物的宗教化审美。

创作情境

据《朝野佥载》记述,龙朔年间(661-663)李峤尝游历齐州,亲见当地百姓祭祀泰山石敢当的民俗。诗中"影触岱宗云"之句,正是化用泰山云海吞吐的实景。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齐鲁间竞采文石,激水映日,以为祥瑞",可知当时赏石之风已盛。诗人以"濯锦文"喻石纹,实因益州工部织锦之法正盛行于中原,此乃时代工艺与自然审美的奇妙交融。

精神寄托

末联"高枕绝嚣氛"暗含深意。《贞观政要》记太宗以"镇圭"喻社稷之重,而此诗将顽石升华为"灵髓",折射出武周时期士人阶层在政治漩涡中寻求精神依托的心态。考《李峤传》,其仕途历经高宗、武后、中宗三朝浮沉,诗中"燕归""羊起"之喻,或寄寓着对仕宦生涯中聚散无常的深切体悟。那方静默的奇石,遂成为超越尘嚣的精神图腾。

赏析

石,这一亘古的静默者,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与磅礴的气象。开篇"济北甄神贶,河西濯锦文"以地理意象构建时空纵深感,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甄神贶"暗含天赐瑰宝的惊喜,"濯锦文"则化静为动,令石纹如流水织锦,展现造物主的神奇笔触。

颔联"声应天池雨,影触岱宗云"将视听通感运用至极致。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以声影二象撑开天地维度"——雨落天池的泠然清响与石影摩荡岱岳的雄浑姿态,形成"刚柔相济的宇宙交响"。石在此既是聆听者,又是参与者,彰显唐人"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

颈联"燕归犹可候,羊起自成群"转入人间烟火气的描摹。文史大家程千帆盛赞此联"以细微生灵反衬巨石永恒":候燕的迁徙与牧羊的流动,恰似时光长河中的短暂涟漪,而巨石始终是"静观万变的不语智者"。这种"以小衬大"的手法,暗合《文心雕龙》"夸饰有度"的美学主张。

尾联"何当握灵髓,高枕绝嚣氛"将咏物升华为精神寄托。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道:"灵髓"意象双关,既是石之精华,亦为士人高洁品格;"绝嚣氛"的诉求,折射出唐代文人"身处尘世而心向林泉"的普遍心态。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正是对屈原"香草美人"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全诗以石为媒,构筑起"地-天-人-心"的四重意境。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道:该作完美呈现了盛唐咏物诗"即物即人,亦实亦虚"的特质,寻常顽石经诗人点化,终成"凝天地精华、载士人风骨"的永恒意象。

点评

石不能言最可人,而唐人此作竟使灵石开口自陈身世。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诗:"五言咏物之极则,字字如昆刀切玉,复缀以云锦天章"。

"济北甄神贶,河西濯锦文"二句,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批注:"双典并用而不觉其赘,如见灵石沐日月精华,浴山河灵气"。那甄后得玉枕的仙缘典故,与蜀江濯锦的天然纹彩,竟被诗人织就成霓裳羽衣般的华章。

颔联"声应天池雨,影触岱宗云",近代词学家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击节称赏:"十字写尽石之魂魄,非画师之笔,乃天工之斧凿"。雨打磐石的清响直通瑶池仙乐,石影摩云的雄姿欲与岱岳争高,此种境界,已非寻常咏物。

尾联"何当握灵髓,高枕绝嚣氛",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具只眼:"'灵髓'二字最妙,将女娲炼石、祖龙鞭石等典故尽数熔铸,而'高枕'之想,又暗合米颠拜石之痴"。诗人以石为枕的奇想,实则是将亘古的静穆化作对抗尘嚣的盾牌。

元好问曾道:"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此诗正是如此——石中有清浊二气在流转,有古今时空在交错,恰如当代诗人洛夫所言:"最沉重的往往最空灵",这块被诗句点化的灵石,已然在文学史的长河中激起永恒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