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

2025年07月05日

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忽闻从桂苑,移步践花台。
敏学推多艺,高谈属辩才。是非宁滞著,空有掠嫌猜。
五行幽机畅,三蕃妙键开。味同甘露洒,香似逆风来。
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人寻鹤洲返,月逐虎谿回。
企躅瞻飞盖,攀游想渡杯。愿陪为善乐,从此去尘埃。

味道

译文

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
王侯闲暇时,禅房隐山隈。
忽闻从桂苑,移步践花台。
忽闻桂苑传佳讯,移步花台寻芳来。
敏学推多艺,高谈属辩才。
博学多才人称赞,高谈阔论显辩才。
是非宁滞著,空有掠嫌猜。
是非何必太执着,徒惹猜忌费疑猜。
五行幽机畅,三蕃妙键开。
五行玄机皆通透,三蕃妙理豁然开。
味同甘露洒,香似逆风来。
法味如甘露滋润,妙香逆风送满怀。
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
古阶方石留岁月,清池细辨劫后灰。
人寻鹤洲返,月逐虎谿回。
人随鹤影归洲渚,月逐虎溪转山隈。
企躅瞻飞盖,攀游想渡杯。
驻足仰望飞云盖,神游欲共渡慈杯。
愿陪为善乐,从此去尘埃。
但伴善知识同乐,从此身心远尘埃。

词语注释

隈(wēi):山水弯曲处
桂苑:寺院美称
辩才:善巧说法之才
三蕃:佛教三乘教法
企躅(qǐ zhú):踮脚驻足
飞盖:高僧车驾
渡杯:高僧神通典故

创作背景

诗词与武三思天中寺寻复礼上人考略

武氏权贵与方外之交
唐中宗神龙年间,外戚武三思以"三雍暇"之身踏访嵩山天中寺。三雍者,辟雍、明堂、灵台也,暗合其司礼卿身份,然"藩戚"二字已道尽彼时武氏一族"权倾人主"之势。史载武三思"略涉文史,性倾巧便僻",此番携宫廷诗风入禅林,恰是初唐贵族"外儒内佛"之缩影。

复礼上人的辩才妙键
"敏学推多艺"句,正应《宋高僧传》所载复礼"善属文,工诗笔"之才。上人曾著《十门辩惑论》三卷,与权德舆等名士酬唱,"高谈属辩才"非虚言。诗中"三蕃妙键开"之"三蕃",或暗指天台、华严、禅宗三派义理,复礼以"五行幽机"融通诸宗,遂使武三思有"味同甘露洒"之叹。

天中寺的时空叠影
"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二句,暗藏考古之趣。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碑载此寺"垒石为基,聚灰作堰",唐时犹见遗迹。武三思所见"鹤洲返""虎谿回",实将庐山慧远典故移植嵩山,以"月逐"对"人寻",使梵呗钟声与梁园词采渐次交融。

甘露逆风的政治隐喻
"是非宁滞著"句颇堪玩味。神龙二年(706年)正值五王失势,武三思诬杀桓彦范等,"空有掠嫌猜"似是辩解。然"逆风来"之香,或暗示复礼以《止观论》中"逆流照性"之说点化权贵。宋之问称复礼"道俗式瞻,天人攸仰",此诗末句"去尘埃"之愿,终成武氏身死族灭前的一缕禅意回光。

赏析

这首诗以寻访僧侣复礼上人为线索,展现了唐代贵族与佛教文化的交融。诗人与武三思同访天中寺,诗中既有对佛寺清幽环境的描绘,又暗含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联"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点明身份与地点,贵族难得闲暇寻访幽僻禅房,暗示世俗与超脱的对比。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唐代贵族访寺诗常以'暇'字凸显尘世繁忙与佛门清静的对立"。

"忽闻从桂苑,移步践花台"二句,通过嗅觉与动作的转换,创造流动的空间感。桂苑花香与佛寺花台形成意象叠加,学者葛晓音认为这种写法"将世俗之美与宗教圣洁巧妙衔接"(《唐诗宋词十五讲》)。

诗中"敏学推多艺,高谈属辩才"评价复礼上人,反映唐代僧侣的文化修养。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提及:"唐人赠僧诗必赞其才学,此佛教中国化之表征"。而"是非宁滞著,空有掠嫌猜"则转入佛理探讨,化用《金刚经》"空有"观念,体现诗人对佛学的理解。

最富禅意的是"五行幽机畅,三蕃妙键开"一联。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五行'指宇宙规律,'三蕃'喻佛法三乘,诗人用道家用语阐释佛理,展现三教合流思想"。后续"味同甘露洒,香似逆风来"更以通感手法,将佛法喻为滋润心灵的甘露,逆风而来的旃檀香象征佛法突破世俗阻碍。

尾联"愿陪为善乐,从此去尘埃"表明心迹。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此类结句模式常见于初唐贵族诗,既保持身份体面,又流露宗教向往,反映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矛盾"。

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渗透佛理,在叙事中完成精神升华。学者蒋寅《大历诗风》总结其艺术特色:"以贵族雅集的外壳,包裹宗教体验的内核;用精工的对仗,承载空灵的禅思,体现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的特征"。

点评

此篇《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乃武三思少有的清雅之作,褪去权臣凌厉之气,反显林下风流。明代诗评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叹曰:"梁王此作,不类其为人。'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一联,尤得物外幽致,几近王孟门庭。"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味同甘露洒,香似逆风来'十字,以通感之法写禅味,非深于佛理者不能道。三思虽权倾朝野,此诗却见其慕雅之心,所谓'诗可以观'者,正在于此。"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更在《唐诗杂论》中剖析:"全诗以'寻'字为眼,'移步践花台'见从容,'人寻鹤洲返'得澹远。最妙在结句'从此去尘埃',权贵笔下忽现出世之想,恰似南朝王侯佞佛,反成就一段诗家别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