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

2025年07月05日

薄游忝霜署,直指戒冰心。荔浦方南纪,蘅皋暂北临。
山晴关塞断,川暮广城阴。场圃通圭甸,沟塍碍石林。
野童来捃拾,田叟去讴吟。蟋蟀秋风起,蒹葭晚露深。
帝城犹郁郁,征传几駸駸。回忆披书地,劳歌谢所钦。

味道

译文

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
初别洛阳城,秋日郊外远眺,寄怀台中诸位侍御
薄游忝霜署,直指戒冰心。
微末之游,愧居霜署;直言进谏,心怀冰清。
荔浦方南纪,蘅皋暂北临。
荔浦正值南方佳境,蘅皋短暂北行相临。
山晴关塞断,川暮广城阴。
晴日山色中关塞隐现,暮色里河川映广城阴。
场圃通圭甸,沟塍碍石林。
田园小径通向贵胄封地,沟渠田埂阻隔石林。
野童来捃拾,田叟去讴吟。
村童前来拾穗,老农离去歌吟。
蟋蟀秋风起,蒹葭晚露深。
蟋蟀鸣叫秋风起,芦苇丛中晚露深。
帝城犹郁郁,征传几駸駸。
帝都依旧繁华盛茂,驿马传信疾驰不停。
回忆披书地,劳歌谢所钦。
回忆当年批阅文书之地,以劳歌答谢所敬之人。

词语注释

霜署:指御史台,因御史职司风宪,故称霜署。
蘅皋(héng gāo):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
圭甸(guī diàn):古代贵族封地。
沟塍(gōu chéng):田间沟渠和田埂。
捃拾(jùn shí):拾取,此处指拾穗。
蒹葭(jiān jiā):芦苇。
駸駸(qīn qīn):马速行貌,引申为迅疾。

创作背景

秋色渐染洛城郊,诗人驻马凝眸处,正是开元盛世将倾未倾之际。张九龄此作,非独为台中同僚寄怀,实乃盛唐文士心灵史之一页残笺。

霜署郎官薄游时,岭南瘴气犹在衣襟间未散。史载开元十四年,诗人自桂州都督任上被召还京,途经洛阳郊野,见"山晴关塞断"之景,或已暗喻朝廷党争初现端倪。李林甫辈渐握权柄,而"蘅皋暂北临"一句,恰似诗人政治生涯的谶语——次年即外放洪州,再不得返中枢。

场圃沟塍间,野童田叟的身影与蟋蟀蒹葭共织成天宝之乱前的最后宁静。考《旧唐书·地理志》,洛阳郊外"通圭甸"的农田体系,实为均田制鼎盛时期的遗存。诗人笔下"沟塍碍石林"的微妙阻滞,竟成开元盛世经济根基开始松动的文学隐喻。

秋风起时,帝城郁勃之气与駸駸征传形成奇异对照。据《唐六典》记载,洛阳至长安驿道此时车马昼夜不绝,而张九龄"回忆披书地"的台中,正是他当年与张说共修《大唐六典》的集贤殿。昔日文治昌明之景,终不敌"劳歌谢所钦"的怅惘——三年后李林甫拜相,盛唐文士集团的黄金时代遂告终结。

此诗如秋露凝于蒹葭,既折射着开元二十四年科举案前的政治晨曦,亦沉淀着岭南贬谪路上的霜痕。台中诸侍御捧读时,恐未料这纸洛城秋眺,已成盛唐文心最后的清澈倒影。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洛城郊野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台中侍御们的深切怀念。整篇作品融合了羁旅之思、仕途感慨与自然意象,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秋日画卷。

意象运用极具时空纵深感:诗中"山晴关塞断,川暮广城阴"二句,以山峦晴空与关塞暮色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这种"阴阳割昏晓"的笔法,认为诗人通过地理空间的阻隔,暗喻与台中同僚的分离。而"蟋蟀秋风起,蒹葭晚露深"则化用《诗经》意象,蟋蟀鸣叫与芦苇凝露的细节,既点明秋季时令,又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氛围,明代文学家钟惺《唐诗归》评此"得楚骚遗韵,秋声秋色俱在目前"。

情感表达呈现多重维度:开篇"薄游忝霜署,直指戒冰心"展现诗人的仕途心境,"霜""冰"二字既指秋日物候,又暗喻为官清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这种双关语体现唐代文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矛盾心理。尾联"回忆披书地,劳歌谢所钦"突然转入直抒胸臆,清代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认为这种从景语到情语的转折"如孤鹤唳空,余韵悠长",将对同僚的思念推向高潮。

田园意象与帝都气象的交织尤为精妙:"场圃通圭甸"写农家院落与官田相连,"野童来捃拾"描绘孩童拾穗的生动场景。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这种写法:"将《豳风·七月》的农事传统融入律诗,使庄严的台阁体有了泥土气息。"而"帝城犹郁郁"又突然拉回都城景象,这种田园与官场的意象跳跃,恰如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说:"构成唐代文人士大夫'出尘与入世'的双重精神图谱。"

全诗最动人的在于秋景与宦情的完美融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指出:"'蘅皋暂北临'中的'暂'字,道尽唐代官员迁转无常的生存状态;而'蒹葭晚露深'的意象,又巧妙化用《秦风·蒹葭》的怀人意象,使自然物候成为情感载体。"这种将个人仕途体验与经典文学传统相结合的写法,正是盛唐诗歌"即景会心"艺术特征的典型体现。

点评

此篇《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以清峻之笔绘秋郊之景,而怀人之思寓焉。唐人作诗,最重气象,此作尤见其工。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 "荔浦方南纪"一联,工整中见流动,如轻云出岫,自然成采。结句"回忆披书地,劳歌谢所钦",深情远韵,令人想见其风概。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山晴关塞断,川暮广城阴"十字,写尽秋郊暮色。关塞断而广城阴,非独状景,亦见宦游之思。子昂(按:此诗传为陈子昂作)五言,骨气端翔,此篇尤见其妙。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 通篇以"薄游"领起,以"回忆"作收,中间摹写秋郊景物,野童田叟,点缀生姿。末联转入怀人,章法井然。唐人五言,能于简淡中见深沉者,此为一例。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 "蟋蟀秋风起,蒹葭晚露深"二句,化用《诗经》意象而不露痕迹。秋声秋色中,自有一种苍茫之感,此盛唐诗人所以高妙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