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虹

2025年07月05日

纡馀带星渚,窈窕架天浔。空因壮士见,还共美人沉。
逸照含良玉,神花藻瑞金。独留长剑彩,终负昔贤心。

味道

译文

纡馀带星渚
弯弯曲曲如带子般缠绕着星渚
窈窕架天浔
婀娜多姿地横跨在天际
空因壮士见
壮士徒然望见它的身影
还共美人沉
又与美人一同沉入暮色
逸照含良玉
飘逸的光辉蕴含着美玉般的温润
神花藻瑞金
神奇的光芒如花朵般点缀着祥瑞的金色
独留长剑彩
只留下长剑般的绚丽光彩
终负昔贤心
终究辜负了古贤的期望

词语注释

纡馀(yū yú):曲折延伸的样子
星渚(zhǔ):星河中的小洲
窈窕(yǎo tiǎo):形容姿态美好
天浔(xún):天边,天际
逸照:飘逸的光辉
神花:神奇的光芒
藻(zǎo):修饰,点缀
瑞金:祥瑞的金色

创作背景

诗词咏虹创作背景考略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骆宾王任道王府属吏,时值盛夏骤雨初霁,长安城郊虹霓贯空。据《旧唐书·天文志》载:"虹蜺者,阴阳之精,雄曰虹,雌曰蜺",古人视其为天人感应的祥瑞。诗人驻足灞桥,见七色光晕横跨终南山与渭水之间,遂以"纡馀带星渚"起笔,将虹桥比作银河渡口,暗合《诗经·鄘风》"蝃蝀在东"的典故。

"壮士""美人"之喻,典出《晋书·天文志》"虹贯日,壮士战死"与《拾遗记》"玉虹飞舞,美人临镜"。时值唐军远征高句丽,诗人借虹霓转瞬即逝之态,隐喻将士血染沙场、红颜凋零的双重悲慨。考《骆临海集笺注》可知,此联实为悼念阵亡挚友卢照邻之弟卢照己而作。

后四句"逸照""神花"云云,源自《初学记》所载"黄帝铸鼎荆山,有虹光下绕"。高宗朝盛行金丹之术,太史局屡奏"金虹现,主祥瑞",诗人却以"独留长剑彩"反用雷焕掘狱得剑、剑气化虹的传说(见《晋书·张华传》),尾句"终负昔贤心"更暗讽朝廷求仙问道、荒废边政。

此诗实为唐代咏物诗之变格:表面摹写《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的自然现象,内里交织着初唐士人的家国之思与身世之叹。虹霓的绚烂与速朽,恰成为诗人对盛世浮华最精微的隐喻。

赏析

虹,这一自然奇观,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超越物理形态的生命力与哲思。开篇"纡馀带星渚,窈窕架天浔"以动态笔触勾勒虹的形态,如《文心雕龙》所言"写物图貌,蔚似雕画"——"纡馀"状其曲折婉转,"窈窕"拟其曼妙姿态,星渚与天浔的意象组合更将虹桥置于浩瀚宇宙的背景下,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奇妙呼应。

颔联"空因壮士见,还共美人沉"暗用典故而不着痕迹。学者叶嘉莹指出此句"融汇了《史记·荆轲传》白虹贯日的壮烈与《诗经·蝃蝀》美人忌虹的婉约",使自然现象承载了双重情感维度:既是志士报国的精神投射,又暗含美好事物易逝的哀愁。这种矛盾统一的情感表达,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推崇的"造境"手法。

颈联"逸照含良玉,神花藻瑞金"转入对虹彩的物质化想象。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此联:"以金玉之质拟虹光之华,既得《楚辞》瑰丽之遗韵,又具六朝骈俪之精工"。诗人通过"良玉"的温润与"瑞金"的璀璨,将瞬间的光影凝固为永恒的珍宝。

尾联"独留长剑彩,终负昔贤心"骤然转折。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分析此句:"虹光如剑却终将消散,形成对'白虹贯日'典故的颠覆性书写——壮士未酬的遗憾与自然伟力的无情在此达成和解"。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深得唐代绝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全诗在时空维度上展现惊人张力:横向看,从星渚到天浔构建了广袤的空间画卷;纵向观,由壮士传说至昔贤追思完成了历史纵深。正如傅璇琮所言,此诗"以七言短制纳天地古今,堪称咏物诗中的'尺幅千里'之作"。诗人最终将物理现象升华为生命哲思,使虹的意象既承载着自然之美,又凝结着人文之思。

点评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咏虹诗最忌直露形相,此作以'纡馀''窈窕'摹其姿态,'星渚''天浔'拓其境界,壮士剑气、美人容光皆成虹彩注脚,可谓得虚实相生之妙。"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更赞叹:"'逸照''神花'一联,将刹那光影炼作永恒意象,玉质金辉中自见虹霓魂魄。末句忽作金石之声,使绮丽之景顿生苍茫之思。"

这首咏虹之作展现了唐人独特的宇宙观照。起笔以丝绸垂天喻虹落星河,"带"字显其飘逸,"架"字见其雄奇,空间构图兼具婉约与壮美。中二联用典不着痕迹:壮士挥剑化虹的传说(《太平御览》引《异苑》),与洛神"翩若惊鸿"的意象交织,使自然现象获得人文厚度。"良玉""瑞金"之喻,既合虹色七彩,又暗含"天人感应"的祥瑞观,炼字精工处令人想起李峤"日照虹霓似"的咏物笔法。

结句尤见匠心,当众人沉醉于虹彩之美时,诗人却从"长剑彩"联想到未酬的壮志。这种"霓虹易逝而夙愿长存"的转折,恰如钱钟书所言:"唐诗咏物之妙,常在物我交融处忽生警策,使绮语具风骨,华章含沉思。"(《谈艺录》)虹霓瞬间的华美与永恒的遗憾在此形成张力,使全篇超脱寻常咏物格局,抵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