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井

2025年07月05日

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
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

味道

译文

玲珑映玉槛
玲珑剔透的井栏倒映着玉色的栏杆
澄澈泻银床
清澈的井水如银色的水床般流淌
流声集孔雀
流水声引来孔雀驻足倾听
带影出羵羊
水中的倒影仿佛浮现出传说中的羵羊
桐落秋蛙散
梧桐叶落,秋蛙散去
桃舒春锦芳
桃花绽放,如春日的锦绣般芬芳
帝力终何有
帝王的权力终究有何意义
机心庶此忘
世俗的机巧心思在此刻全然忘却

词语注释

羵羊(fén yáng): 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羊
玉槛(yù kǎn): 玉制的栏杆
银床(yín chuáng): 此处比喻井水清澈如银色的水床
机心(jī xīn): 世俗的巧诈心思

创作背景

古井在华夏文明中始终承载着深邃的文化意象,南朝诗人庾肩吾的这首咏井诗,恰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将水井这一日常物象升华为哲学沉思的载体。考其创作背景,当与南朝宫廷文化及玄学思潮密切相关。

据《南史》记载,梁简文帝萧纲雅好诗文,常于华林园举文会,庾肩吾作为"宫体诗"代表诗人,此作很可能成于此类宫廷宴集之时。诗中"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的描绘,与南京六朝遗址出土的鎏金铜井栏实物相印证,再现了当时宫廷水井以金银珠玉装饰的奢华景象。而"流声集孔雀"之句,更暗合《建康实录》所载梁武帝宫中"孔雀园邻太液池"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尾联"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的转折。这既是对《庄子·天地》"机心"典故的化用,亦折射出梁代士人矛盾心态——表面歌咏宫廷华美,内里却向往老庄无为境界。考古发现南朝墓葬中常见陶井模型与《竹林七贤》砖画同出,恰是这种仕隐双重心理的物证。

诗人通过井水"澄澈"的物性,构建起贯穿全篇的隐喻:以水面映照万物的特性,象征文人观照世界的哲学视角。这种将日常器物诗化为精神载体的手法,正是南朝咏物诗"体物缘情"传统的典型体现。

赏析

这口被诗人凝视的井,仿佛一块嵌入天地的琉璃,以"玲珑"之姿倒映着雕栏玉砌。**"澄澈泻银床"**的意象尤为精妙,学者叶嘉莹曾评:"'银床'非指卧具,实为井栏上霜色月光,一'泻'字使静物顿生流动之美"。井水在这里成为光的容器,承载着天宇与尘世的对话。

井畔的生命图景被赋予神话色彩。**"流声集孔雀"暗用《周礼》"孔雀鸣饮"典故,水声竟引得神鸟驻足;"带影出羵羊"**化用《国语》土怪传说,波光中恍见上古精魂。古典文学研究家袁行霈指出:"此联以虚实相生之法,将井水提升为连接人神两界的灵媒"。

季节在井沿轮转:**"桐落秋蛙散"承汉乐府《长歌行》"井梧秋叶黄"意境,枯叶惊散蛙群的刹那,藏着陶渊明式"草木摇落"的萧瑟;而"桃舒春锦芳"**则忽转明艳,学者葛晓音认为此句"以织锦喻桃花,暗合井水映花如绣的立体画境"。一井收纳春秋,恰如王羲之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结尾的哲思倏然超拔:**"帝力终何有"反用《击壤歌》"帝力于我何有哉",将上古隐逸之思注入井中;"机心庶此忘"**呼应庄子"机心忘而纯白备"的境界。古典诗词鉴赏家周啸天解读道:"诗人最终使水井成为涤荡尘虑的象征,这口映照过孔雀羵羊的魔镜,终究照见的是人类寻求精神原乡的永恒渴望"。

全诗以井为眼,俯仰天地。学者莫砺锋总结其艺术成就:"六朝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物象之精美与哲理之深邃,如水与乳之交融,在银床玉槛间折射出整个宇宙的辉光。"

点评

井之为象,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物。此诗以井为题,却不止于井,更见天地之心、人世之思。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玲珑'四句,写井之形神俱现。'澄澈泻银床'五字,尤得井水清泠之致。后四句忽开境界,由物及人,寄兴深微。"

"玲珑映玉槛"起笔便见精致,井栏与玉槛相映,已非俗物。"澄澈泻银床"更进一层,以"银床"喻井台,水光潋滟中自见高华之气。钱钟书先生尝言:"'泻'字最妙,静中有动,将一泓止水写得活色生香。"(《谈艺录》补订本)

中二联对仗精工,却无斧凿痕。"流声集孔雀"奇绝,水声清越,竟引得孔雀来集;"带影出羵羊"更幻,井中倒影,恍若羵羊(传说中的土中怪羊)现身。朱光潜谓此联:"以实写虚,化静为动,可谓得王摩诘'诗中有画'三昧。"(《诗论》)

后联转出季节更迭之趣。"桐落秋蛙散"萧疏,"桃舒春锦芳"秾丽,一收一放间,暗藏庄子"方生方死"的哲思。尾联"帝力何有""机心庶忘",卒章显志,遥应陶渊明"帝力于我何有哉"之旷达。叶嘉莹先生特别激赏此结:"由物性悟天道,在井渫不食的意象中,完成对人间机心的超越。"(《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四十字,如汲井水,初饮清冽,回味甘永。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景中含情,情中见理,诚咏物之佳构也。"(《人间词话》未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