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正月十五夜》创作背景
长安城的上元夜,灯火如昼,万人空巷。苏味道提笔写下这璀璨诗篇时,正值武周时期神龙元年(705年)元宵佳节。彼时大唐虽经历武周革命,却仍延续着开放包容的气度,元宵弛禁三日的传统自隋代便已成形——"星桥铁锁开"正是对宵禁解除的生动注脚。
朱雀大街两侧,西域传来的胡旋舞与中原踏歌相和,波斯商人带来的琉璃灯与本土彩绸交相辉映。史载唐睿宗时期"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而诗中"火树银花"的盛景,恰是长安西市"灯楼延袤数里"的真实写照。那些"秾李"般艳丽的歌姬,吟唱着南朝《梅花落》旧曲,折射出南北文化在元宵夜的特殊交融。
更值得玩味的是末句"玉漏莫相催"的深意。唐代《两京新记》记载,此夜金吾卫特允百姓通宵欢庆,这种打破时空秩序的特许,暗含着盛世王朝对世俗欢愉的短暂纵容。苏味道作为武则天时期的凤阁侍郎,以精炼的二十字,将帝国都城的气象、胡汉交融的风情,以及人类对永恒良宵的渴望,永远凝固在历史的天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