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正月十五夜

2025年07月05日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味道

译文

正月十五夜
元宵节的夜晚
火树银花合
灯火璀璨如银花绽放,交织成一片绚烂景象
星桥铁锁开
星桥上的铁锁打开,任人通行,如星河般闪耀
暗尘随马去
马蹄扬起的尘埃在夜色中渐渐消散
明月逐人来
明亮的月光追随着游人的脚步
游伎皆秾李
游玩的歌伎们如盛开的李花般娇艳动人
行歌尽落梅
她们边走边唱,歌声如飘落的梅花般悠扬
金吾不禁夜
今夜宵禁解除,尽情欢庆
玉漏莫相催
玉漏啊,请不要催促时光流逝

词语注释

秾李(nóng lǐ):形容女子如李花般艳丽。
金吾:古代掌管京城治安的官职,此处指宵禁。
玉漏:古代计时工具,此处指时间。

创作背景

诗词《正月十五夜》创作背景

长安城的上元夜,灯火如昼,万人空巷。苏味道提笔写下这璀璨诗篇时,正值武周时期神龙元年(705年)元宵佳节。彼时大唐虽经历武周革命,却仍延续着开放包容的气度,元宵弛禁三日的传统自隋代便已成形——"星桥铁锁开"正是对宵禁解除的生动注脚。

朱雀大街两侧,西域传来的胡旋舞与中原踏歌相和,波斯商人带来的琉璃灯与本土彩绸交相辉映。史载唐睿宗时期"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而诗中"火树银花"的盛景,恰是长安西市"灯楼延袤数里"的真实写照。那些"秾李"般艳丽的歌姬,吟唱着南朝《梅花落》旧曲,折射出南北文化在元宵夜的特殊交融。

更值得玩味的是末句"玉漏莫相催"的深意。唐代《两京新记》记载,此夜金吾卫特允百姓通宵欢庆,这种打破时空秩序的特许,暗含着盛世王朝对世俗欢愉的短暂纵容。苏味道作为武则天时期的凤阁侍郎,以精炼的二十字,将帝国都城的气象、胡汉交融的风情,以及人类对永恒良宵的渴望,永远凝固在历史的天幕上。

赏析

元宵的灯火在苏味道笔下化作一场流动的盛宴。首联"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以金银二色构建出立体空间,学者傅璇琮指出这"不仅是视觉的狂欢,更是盛唐气象的微缩"——皇城宵禁的铁锁开启时,星河便倾泻到了人间。

马蹄踏起的尘埃与月光形成奇妙互动,"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动态光影的绝妙捕捉"。程千帆先生特别激赏这种"以尘雾之浊反衬月光之清"的手法,游人的足迹在光雾交织中化作流动的星轨。

当秾李般艳丽的歌女们出场,诗歌突然有了香气与声韵。"游伎皆秾李"暗用《诗经》"何彼秾矣"的典故,王兆鹏教授认为这是"将世俗欢愉雅化的典型唐伎";而"行歌尽落梅"里的《梅花落》曲调,据考证是当时最流行的元宵乐曲,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中特别提及此句"以听觉延续视觉的盛宴"。

尾联"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道出全民狂欢的本质。文史学家启功曾解此联:"'不禁'是权力的暂时让渡,'莫催'是时间的人性化",这种对时空秩序的诗意颠覆,正是盛唐特有的生命张力。霍松林先生在《唐诗精品》中赞叹:"苏味道用三十个字,为长安城按下暂停键,让永恒驻留在元宵的月光里。"

点评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赏析

此诗如一幅盛唐元宵的工笔画卷,首联"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便以鎏金错彩之笔,勾勒出长安城灯火如星河倾泻的瑰丽景象。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赞叹:"古今元宵诗,此篇当为绝唱,十字写尽帝都气象。"

颔联"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最见诗人炼字功夫。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随''逐'二字,令静景顿生流动之美,马踏香尘,月随人影,非身临其境者不能道。"月光与游人相互追随的意趣,暗合盛唐时期天人相谐的哲学意境。

颈联写游伎行歌,以"秾李"喻美人艳若桃李,用"落梅"点《梅花落》曲调。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称:"'皆''尽'二字力透纸背,非独状眼前之景,更见万民同乐之象,此等笔力,唯盛唐诗人能有。"

尾联"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道出全诗精神。宋人刘辰翁《唐诗品汇》有云:"结句看似嗔怪更漏,实则是以小儿女口吻写普天同庆之欢,举重若轻,最得风人之致。"这种对时间流逝的微妙抗拒,恰是永恒欢愉在刹那间的诗意定格。

全诗四十字间,光影声香交织,王夫之《姜斋诗话》谓之:"以琉璃世界写太平气象,字字皆作金玉声。"苏味道此作不仅记录了一个特定夜晚,更凝固了整个盛唐的月光,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仍能透过这些珠玑文字,触摸到那个开放时代的温热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