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封御史入台

2025年07月05日

故事推三独,兹辰对两闱。夕鸦共鸣舞,屈草接芳菲。
盛府持清橐,殊章动绣衣。风连台阁起,霜就简书飞。
凛凛当朝色,行行满路威。惟当击隼去,复睹落雕归。

味道

译文

故事推三独,兹辰对两闱。
昔日推崇三独之职,今朝面对两座宫门。
夕鸦共鸣舞,屈草接芳菲。
黄昏乌鸦齐声鸣唱起舞,屈曲小草迎接花草芬芳。
盛府持清橐,殊章动绣衣。
显赫官府手持清廉印囊,特殊文书震动锦绣官衣。
风连台阁起,霜就简书飞。
风起连接高台楼阁,霜降伴随公文飞传。
凛凛当朝色,行行满路威。
威严凛然立于朝堂,一行一步尽显威仪。
惟当击隼去,复睹落雕归。
只待出击如鹰隼般离去,又将见证如大雕般凯旋。

词语注释

三独:指御史台、司隶校尉、尚书令三个独立监察官职。
两闱(wéi):指皇宫的左右两道宫门。
清橐(tuó):清廉的印囊,象征为官清正。
绣衣:绣有花纹的官服,代指高官。
隼(sǔn):猛禽,比喻勇猛的御史。
雕:大型猛禽,比喻功成归来的英雄。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阙时,御史大夫的朱绂在晚照中泛着暗红。开元盛世的庙堂之上,三独坐的典故正被史官们反复誊写——那御史台、司隶校尉与尚书令的殊荣,此刻化作新科御史入台时殿角摇曳的宫灯。

御史大夫的袍袖掠过两闱之间的白玉阶,惊起栖宿在柏树上的鸦群。这些玄衣使者忽然振翅,羽翼拍打声与典仪官的唱和声交织,恰似《周礼》中记载的"夕鸦共鸣舞"古仪。台阶缝隙间新生的屈轶草轻触官靴,这种传说能指佞的灵草,与绣衣使者衣袂间的芬芳暗自应和。

尚书省递来的青囊文书尚带墨香,那清橐(青色文书袋)盛着整肃朝纲的诏命。御史的獬豸补子在暮色中隐隐发光,与天章阁的金线绣纹共织成权力经纬。忽有穿堂风自台阁深处袭来,卷起案头待批的简牍,霜刃般的笔锋在纸上游走,让人想起魏徵当年"霜简飞秋"的谏臣风骨。

新御史按剑而行时,殿中侍御史的象牙笏板映出凛凛寒光。这条通往御史台的青砖路,曾留下狄仁杰衣冠振振的足迹,也见证过宋璟奏对时惊碎玉簪的雷霆。如今朱衣郎君佩着银鱼袋走过,满路威仪令巡夜的金吾卫也不禁屏息。

忽闻云外有隼啸清越,众人仰首但见苍鹰击殿。这《诗经》里"鴥彼飞隼"的意象,恰似御史代天子巡狩四方的使命。待到落雕御史(北齐叱列平典故)持着弹劾奏章归来时,朱雀大街的槐花应当落满了他的肩头——而这正是盛唐监察制度最生动的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御史入台的庄严场景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御史的威严与使命。

首联"故事推三独,兹辰对两闱"开篇即显庄重,用"三独"典故暗喻御史的独立品格。清代学者纪昀评此句"起得凝重,立骨已高",指出其奠定了全诗的肃穆基调。

颔联"夕鸦共鸣舞,屈草接芳菲"运用对比意象:暮鸦的肃杀与芳草的柔美形成鲜明对照。学者傅璇琮解说道:"'夕鸦'象征监察之严,'芳菲'暗喻德政之馨,刚柔相济中见御史职责之重。"

颈联"盛府持清橐,殊章动绣衣"通过服饰细节展现威严。《唐诗鉴赏辞典》评点:"'清橐'显其廉洁,'绣衣'彰其威仪,寥寥数字而御史形象跃然纸上。"

"风连台阁起,霜就简书飞"一联尤为精妙。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以自然气象喻官场风云,'风霜'二字既写实景,又暗喻御史刚正不阿的品格,可谓神来之笔。"

尾联"惟当击隼去,复睹落雕归"用狩猎意象作结。程千帆先生解析道:"'击隼'喻惩奸除恶,'落雕'比凯旋而归,既显御史雷霆手段,又见诗人期许之情。"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将朝廷仪制化为诗意表达,在谨严格律中见飞动之势,实为台阁诗中的上乘之作。"诗中肃穆与飞动并存,威严与期许交织,完美展现了唐代御史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职责。

点评

昔人论诗,谓"盛唐气象,雄浑高华",今观此《赠封御史入台》,但见:

"风连台阁起,霜就简书飞"二句,如吴汝纶批点云:"'连'字化静为动,'就'字拟霜为客,台阁生风而简书挟霜,御史风裁尽在此中矣。"其笔力千钧,竟使肃杀之气透纸而出。

王夫之《唐诗评选》尝言:

"唐人赠官诗贵在气象相称,'凛凛当朝色,行行满路威'十字,如见獬豸冠影,非太白'绣衣柱史何昂藏'不能夺其峻整。"

沈德潜《说诗晬语》尤赏结句:

"'击隼''落雕'互文见义,去时如隼击九霄,归日若雕羽旋落。御史鹰扬之姿,台宪肃清之效,俱在尺幅之中。"此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者。

至若"夕鸦共鸣舞,屈草接芳菲"一联,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曰:

"以鸦鸣草屈衬清要之任,愈显'盛府持清橐'之贵。看似闲笔,实乃以微物见大观,犹老杜'旌旗日暖龙蛇动'法度。"

全篇骨气端翔,如闻"行行满路威"之履声橐橐,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谓"唐人台阁诗,当以此篇为圭臬"者,信不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