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霜

2025年07月05日

金祇暮律尽,玉女暝氛归。孕冷随钟彻,飘华逐剑飞。
带日浮寒影,乘风进晚威。自有贞筠质,宁将庶草腓。

味道

译文

金祇暮律尽
金色的神祇随着暮色消逝,节律已尽
玉女暝氛归
如玉般的仙女随着夜色隐去,氛围消散
孕冷随钟彻
寒意孕育,随着钟声透彻心扉
飘华逐剑飞
霜华飘舞,如同追逐剑光般飞扬
带日浮寒影
霜花映着日光,浮动着寒冷的影子
乘风进晚威
乘着晚风,霜的威严愈发凛冽
自有贞筠质
它自有如竹般的坚贞品质
宁将庶草腓
怎会让那寻常草木轻易凋萎

词语注释

金祇(jīn qí):金色的神祇,此处比喻夕阳或自然神灵。
暝氛(míng fēn):夜色中的氛围或雾气。
贞筠(zhēn yún):坚贞的竹子,比喻高洁的品格。
庶草腓(shù cǎo féi):普通草木枯萎。腓,通“萎”,凋谢。

创作背景

霜,这一凝结在历史长河中的自然意象,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始,便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初唐时期,随着格律诗的成熟,咏物诗逐渐从单纯的状物转向托物言志,此篇咏霜之作正是这一艺术转型期的典范。

考其创作背景,当与唐代科举制度密切相关。据《唐会要》记载,永徽年间进士科加试杂文,促使士子们精研咏物技巧。诗中"金祇暮律尽"暗合《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的记载,以金色司秋之神隐喻时节更迭;"玉女"典出《淮南子·天文训》,指主霜雪的青女,这种将自然现象神格化的笔法,正是初唐宫廷诗学的典型特征。

诗中"剑飞""带日"等意象的运用,折射出贞观之治后尚武精神的延续。而尾联"贞筠质"与"庶草腓"的对比,则透露出作者的身份意识——按《唐六典》记载,当时文官服制以竹纹象征气节,庶民则着麻衣。这种将自然物象与社会等级对应的写法,恰是唐代士大夫"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体现。

值得玩味的是,诗中"钟彻"可能实指长安城暮鼓晨钟的报时制度。据《大唐新语》载,永徽年间始规范都城钟鼓楼运作,诗人将霜气与钟声相融,既写实景又暗喻德行教化之传播,可谓深得"体物写志"之三昧。

赏析

霜,这一寻常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笔下却焕发出超凡脱俗的光彩。开篇"金祇暮律尽,玉女暝氛归"便以神话意象赋予霜以神性色彩。金祇,即秋神蓐收;玉女,传说中司霜雪的女神。诗人将霜的降临描绘成神灵的仪式,暮色中秋神退场,玉女携着寒意归来。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霜的降临充满了庄严与神秘。

"孕冷随钟彻,飘华逐剑飞"二句,以动写静,将霜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孕冷"二字尤为精妙,既写出霜孕育于寒冷之中,又暗示其蕴含着刺骨的寒意。"钟彻"与"剑飞"的比喻,一为听觉形象,一为视觉形象,共同营造出霜降时的肃杀氛围。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颔联"带日浮寒影,乘风进晚威"转而描写白昼之霜。阳光下的霜折射出寒冷的光影,晚风中的霜更添几分威严。这里的"浮"字用得极妙,既写出霜光闪烁的动态,又暗含其转瞬即逝的特性。清代学者纪昀评此联曰:"'浮'字最得霜之神理,非深于观察者不能道。"

末联"自有贞筠质,宁将庶草腓"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霜自喻,表明自己如同霜一般具有坚贞如竹的品格,宁愿使百草枯萎也要保持高洁。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咏物诗超越了单纯的描摹,升华为诗人人格的写照。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咏物诗贵在寄托,此诗以霜喻节操,得咏物之三昧。"

全诗以神话起笔,以明志收束,中间四联层层递进,将霜的形态、神韵与象征意义完美融合。诗人通过对霜的咏叹,展现了其高洁坚贞的精神世界,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正如清代诗学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所言:"咏物诗若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此诗借霜写怀,字字皆见性情,方为上乘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时,以"字字凝霜,句句生寒"八字作评,谓其"不着一'霜'字而尽得风流"。诗中"孕冷随钟彻"一句,尤得沈氏激赏,称其"以钟声写霜气之弥漫,化听觉为触觉,实乃神來之笔"。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推崇尾联"自有贞筠质,宁将庶草腓",评曰:"以竹喻霜,双关君子之节。寻常咏物至此,忽见人格巍然挺立,此之谓'物我交融'之化境。"更指出"带日浮寒影"五字"将无形霜气写得光影浮动,较之李峤'皎洁临疏牖'更多三分灵动"。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以"微观宇宙"喻此诗结构:"自暮律暝氛之大时空,至钟鸣剑舞之近景,复归于寒影晚威之光影变幻,终以贞筠庶草之特写收束。如镜头推移,层层剥现霜魂。"尤其称许"飘华逐剑飞"五字有"太白'流星白羽腰间插'之俊逸",谓其"以剑光喻霜华,令肃杀之气顿生英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