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月九日望蜀台

2025年07月05日

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北料乡关方自此,
南辞城郭复依然。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
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

苏颋

译文

九月九日望蜀台
重阳节登上望蜀台
蜀王望蜀旧台前
昔日的蜀王曾在此眺望故土
九日分明见一川
重阳晴日里山川尽收眼底
北料乡关方自此
向北望乡关正是从此开始
南辞城郭复依然
回首南城依旧在烟霞里
青松系马攒岩畔
青松旁拴着马儿岩石嶙峋
黄菊留人籍道边
路边黄菊挽留着过往行人
自昔登临湮灭尽
古来登临者皆已湮没无闻
独闻忠孝两能传
唯有忠孝美德世代相传

词语注释

湮灭(yān miè):埋没消失
籍(jiè):通'藉',铺垫/挽留之意
攒(cuán):聚集/嶙峋的样子

创作背景

秋风掠过锦官城的檐角时,蜀地的层林正浸染在重阳的酡红里。薛逢提笔写下《九日望蜀台》的瞬间,墨痕中沉淀着千年的时空叠影——那蜀王开明氏曾登高远眺的旧台,在唐宣宗大中年间的斜阳里,依然矗立成一块历史的界碑。

台阁上的双重凝视
开明十二世当年在此垒土筑台,望见的或是杜宇化鹃的传说与秦军压境的狼烟;而晚唐诗人拾级而上时,九日晴光里展开的巴蜀画卷,却成了镜像般的隐喻。"北料乡关"与"南辞城郭"的对仗间,分明游动着安史之乱后文人南迁的集体记忆。青松系马的岩畔,还留着杜甫"跨马出郊时极目"的蹄声;黄菊铺就的道旁,隐约可闻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叹息。

瓦砾间的道德微光
当诗人以"湮灭尽"三字收束所有宫观楼台时,废墟中突然浮出两枚温润的玉璧——忠与孝的传承,在藩镇割据的乱世里显得尤为珍贵。这恰与宣宗朝重修《孝经》的举措暗合,彼时长安城正试图用儒家伦理缝合破碎的河山。蜀地特有的望帝春心与武侯肝胆,在此化作超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薛逢的笔锋最终停驻在历史纵深处的某个秋日:当现实中的高台逐渐隐入暮霭,那些在竹帛间传递的忠孝故事,却如同重阳时节的黄菊,始终灼灼于华夏文明的长卷之上。

赏析

暮秋的蜀台在诗人笔下化作时空交汇的坐标,青松与黄菊的意象交织出永恒与瞬息的哲思。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以物象写沧桑,托草木言志节",那系马岩畔的青松恰似扎根故土的执念,而籍道留人的黄菊则是佳节里稍纵即逝的温情。

"北料""南辞"的方位对仗暗藏惊心动魄的张力。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两句如双镜互照,故乡在归途尽头若隐若现,城池在身后渐次虚化",这种空间错位感被当代学者傅璇琮诠释为"用地理位移丈量心理距离"(《唐代诗人丛考》)。岩畔松与道边菊的并置,恰似王维《青溪》中"色静深松里"的永恒与"波喧乱石间"的喧哗形成蒙太奇式拼贴。

末联的"湮灭"与"独传"构成青铜器铭文般的庄严质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联"将金石学的永恒性注入抒情诗肌理",那消逝的登临足迹与不朽的忠孝精神,恰似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的变奏。台湾学者柯庆明更发现"松菊意象实为《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唐音回响"(《中国文学的美感》),让重阳的时令书写获得楚辞的瑰奇底色。

诗人以考古学家般的精准描摹望蜀台遗址,却用音乐家般的感性让青松黄菊奏响双重奏——松针沙沙是岁月摩擦的钝响,菊瓣簌簌是时光飘落的清音。这种"物象的复调性"(宇文所安《晚唐》),让九日登高既是地理上的凝望,更成为精神层面的招魂仪式。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
    "『九日分明见一川』句,以简淡之笔绘寥廓之境,『分明』二字尤妙,既得重阳天朗气清之致,复寓望乡目断之思。后联『青松系马』『黄菊留人』,暗用陶潜、王维典故,而自成蜀地风骨。"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此诗气格高浑,结句『忠孝两能传』陡然振起,将登临湮灭之叹化为千古精神不灭之旨。前四句铺陈地理,后四句点染人文,章法似疏实密。"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北料乡关』『南辞城郭』一联,时空交错而意脉不断,虚字『方』『复』用得极活。青松黄菊之对,非止写景,实喻士人劲节与隐逸之思并存,恰合蜀地文化双重气质。"

  4. 当代学者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解:
    "诗中『旧台』『湮灭』与『忠孝能传』形成强烈张力,揭示唐人对历史废墟的文化重构——物理痕迹可消,而精神图腾长存。九日登高传统在此被赋予新的伦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