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駸駸羽骑历城池,帝女楼台向晚披。雾洒旌旗云外出,
风回岩岫雨中移。当轩半落天河水,绕径全低月树枝。
箫鼓宸游陪宴日,和鸣双凤喜来仪。

苏颋

译文

駸駸羽骑历城池
轻快的羽林骑兵穿过座座城池
帝女楼台向晚披
帝女的楼台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雾洒旌旗云外出
云雾中旌旗飘扬,仿佛从云外洒落
风回岩岫雨中移
山风回旋,岩峰在雨中仿佛移动
当轩半落天河水
轩窗前仿佛垂落半道银河
绕径全低月树枝
小径旁低垂着挂满月光的树枝
箫鼓宸游陪宴日
箫鼓齐鸣伴圣驾游宴终日
和鸣双凤喜来仪
双凤和鸣庆贺祥瑞降临

词语注释

駸駸(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羽骑(yǔ qí):羽林军的骑兵
岩岫(yán xiù):岩洞,山峰
宸游(chén yóu):帝王巡游
来仪(lái yí):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代以为祥瑞

创作背景

诗词《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创作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正值安乐公主权势鼎盛时期。作为韦后所生幼女,中宗李显复位后对其极尽宠爱,《新唐书》载其"光艳动天下",所营建的山庄"穷奢极丽",成为当时政治与文化的特殊舞台。

应制诗的特殊性

"应制"体例要求诗人以皇家视角书写,需兼具:

  1. 颂圣之雅:诗中"箫鼓宸游""双凤来仪"暗喻公主尊贵
  2. 写景之工:对山庄"天河水""月树枝"的描绘符合《唐诗纪事》记载的"穿池堆山,穷极雕饰"
  3. 政治隐喻:尾联"和鸣双凤"既写实景,又暗合当时韦后、安乐公主联合干政的时局

艺术手法解析

诗人通过三重时空建构展现皇家气象:

  • 动态行军(首联羽骑駸駸)
  • 气象奇观(颔联雾旌风岫)
  • 天人感应(颈联天河月树)

历史后续

此诗创作后不久,景云元年(710年)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安乐公主,山庄随之荒废,使这首诗成为盛唐前夕宫廷奢靡风气的最后见证。宋之问以精妙笔法将政治颂美与自然奇观融合,在应制诗中达到了"状飞动之趣,写造化之工"(《河岳英灵集》评语)的艺术高度。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游宴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丽的语言,展现了盛唐时期宫廷生活的华美气象。诗人以动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流动的皇家行乐图,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宴游之乐,更暗含着对盛世气象的礼赞。

首联"駸駸羽骑历城池,帝女楼台向晚披"以骏马飞驰的动感开篇,《唐诗镜》评此句"起笔如画,羽骑駸駸,已见天家气象"。其中"向晚披"三字尤为精妙,既暗示时间流转,又将楼台拟人化,仿佛宫殿主动揭开夜幕迎接贵客。这种拟人手法在《唐诗选脉会通》中被誉为"得赋体之精髓"。

颔联"雾洒旌旗云外出,风回岩岫雨中移"运用蒙太奇式的意象拼接。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将自然气象与仪仗器物交融,雾旌风岫之间,皇家威仪自现"。特别是"云外出"与"雨中移"的时空错位,创造出亦真亦幻的审美效果,恰如《唐诗归》所评"虚实相生,如在目前而不可即"。

颈联"当轩半落天河水,绕径全低月树枝"转入静态描写,却暗含巧思。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以天河喻水榭流瀑,以月树状园林幽致,化寻常为神奇"。其中"半落"与"全低"的对照,既符合园林造景的透视法则,又暗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

尾联"箫鼓宸游陪宴日,和鸣双凤喜来仪"回归宴游主题,《唐诗品汇》认为此联"双关见巧":既实写乐舞中的凤凰来仪表演,又暗喻帝后临幸的祥瑞。《唐音癸签》特别指出"和鸣双凤"四字"熔铸《诗经》'凤凰于飞'典而不露痕迹",体现出台阁体诗人用典的高妙。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学者葛晓音认为,诗人通过"羽骑""箫鼓"等听觉意象与"楼台""月树"等视觉意象的交替呈现,构建出"流动的盛宴"般的艺术效果。而《唐代文学史》更指出该诗"将应制诗的程式化语言转化为富有生机的艺术表达",体现了盛唐诗人"戴着镣铐跳舞"的非凡创造力。

在更深层次上,这首诗反映了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的审美趣味转变。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分析道:"诗人将南朝宫体诗的精致与北方文学的雄浑相结合,在侍宴题材中注入了宏大的空间意识。"这种融合最终在"绕径全低月树枝"这样的细节中达成完美平衡——既见园林之巧,又具天地之阔。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雾洒旌旗云外出,风回岩岫雨中移』二句,写景如生,得动静相宜之妙。羽骑駸駸与楼台向晚,已见皇家气象,而雨雾风云之态,更添仙家缥缈。子昂(宋之问)以气象胜,此篇尤见其铺排手段。"

陆时雍《诗镜总论》论:

"『当轩半落天河水,绕径全低月树枝』,造语精工至此,直摄物象之魂。天河月树本属寻常,着一『半落』『全低』,便觉星月可掬,枝柯有情。六朝余韵犹在,而唐音新调已张。"

王夫之《姜斋诗话》析:

"通篇着『陪宴』二字不得,却句句是应制体。『箫鼓宸游』显贵而不俗,『双凤来仪』颂圣而不谀。以云雨为帷幕,以星月为灯烛,自然移步换景,尽得应制诗中『雍容华贵,不露斧痕』三昧。"

贺裳《载酒园诗话》赞:

"宋公此作,如七宝流苏缀玉台。『駸駸』状羽骑之迅,『向晚』绘楼台之媚,『雾旌风岫』见造化工笔,『天河月树』显人工匠心。末联双凤意象尤妙,既合帝女身份,又暗喻君臣相得,真应制诗之圭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