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夜发三泉即事

2025年07月05日

暗发三泉山,穷秋听骚屑。北林夜鸣雨,南望晓成雪。
只咏北风凉,讵知南土热。沙溪忽沸渭,石道乍明灭。
宛若银碛横,复如瑶台结。指程赋所恋,遇虞不遑歇。
重纩濡莫解,悬旌冻犹揭。下奔泥栈榰,上觏云梯设。
搏颊羸马顿,回眸惴人跌。憧憧往复还,心注思逾切。
冉冉年将病,力困衰怠竭。天彭信方隅,地势诚斗绝。
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京坻有岁饶,亭障无边孽。
归奏丹墀左,骞能俟来哲。

苏颋

译文

暗发三泉山
趁着夜色从三泉山出发
穷秋听骚屑
深秋时节,听着风吹落叶的沙沙声
北林夜鸣雨
北边的树林在夜里传来雨声
南望晓成雪
向南望去,清晨已化作白雪皑皑
只咏北风凉
只吟咏北风的凄凉
讵知南土热
哪知道南方土地的炎热
沙溪忽沸渭
沙溪突然水声喧腾
石道乍明灭
石径在光影中忽明忽暗
宛若银碛横
宛如银色的沙洲横亘
复如瑶台结
又似玉砌的楼台矗立
指程赋所恋
按行程写下心中所念
遇虞不遑歇
遇到忧虑也无暇停歇
重纩濡莫解
厚重的棉衣浸湿难脱
悬旌冻犹揭
高悬的旗帜冻僵仍飘扬
下奔泥栈榰
向下奔走在泥泞的栈道上
上觏云梯设
向上看见云梯般的山路
搏颊羸马顿
拍打面颊,瘦马疲惫停步
回眸惴人跌
回望时担心行人跌倒
憧憧往复还
人影憧憧,来回穿梭
心注思逾切
心中思绪越发深切
冉冉年将病
岁月流逝,渐渐衰老多病
力困衰怠竭
体力困乏,衰弱疲惫
天彭信方隅
天彭山确实地处偏远
地势诚斗绝
地势险峻,与世隔绝
忝曳尚书履
惭愧身居尚书之位
叨兼使臣节
又兼任使臣的职责
京坻有岁饶
京城富足,连年丰收
亭障无边孽
边塞亭障,战事不断
归奏丹墀左
归来在宫殿左侧禀报
骞能俟来哲
才能有限,期待后来贤者

词语注释

骚屑(sāo xiè): 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讵(jù)知: 岂知,哪知道
沸渭(fèi wèi): 形容水声喧腾
银碛(yín qì): 银白色的沙石滩
瑶台(yáo tái): 美玉砌成的楼台,指仙境
重纩(chóng kuàng): 厚重的丝绵衣服
濡(rú): 浸湿
悬旌(xuán jīng): 悬挂的旗帜
觏(gòu): 看见
羸(léi)马: 瘦弱的马
惴(zhuì): 恐惧,担心
憧憧(chōng chōng): 人影往来不绝
冉冉(rǎn rǎn): 渐渐
天彭(tiān péng): 山名,在四川
京坻(jīng dǐ): 京城
丹墀(dān chí):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骞(qiān)能: 才能有限

创作背景

诗词《夜发三泉即事》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寒夜行旅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元结时任道州刺史期间。三泉山位于今湖南道县境内,属五岭山脉余脉。诗人以"尚书履""使臣节"自况,暗指其奉诏安抚岭南的特殊使命。时值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南方控制力减弱,此诗实为元结巡视边陲时的纪行之作。

穷秋苦旅的时空定格

诗中"穷秋听骚屑"点明深秋时节,与《新唐书·元结传》载其"大历三年冬奉使诣荆南"的记载形成时间呼应。南岭地区秋季气候诡谲,"北林夜鸣雨,南望晓成雪"的奇特景象,正是五岭南北气候分野的真实写照。考古发现的三泉古道遗址,印证了"沙溪沸渭""石道明灭"的险峻地形。

政治隐喻与诗性表达

"亭障无边孽"暗指当时岭南獠人之乱,《资治通鉴》载大历六年"岭南蛮酋梁崇牵陷容州"。元结以"悬旌冻揭"自喻忠贞,用"搏颊羸马"象征朝廷统治力之衰微。结尾"归奏丹墀"的期许,与《元次山集》中《奏免科率状》的忧国情怀一脉相承。

艺术渊源的承继

诗中"银碛""瑶台"的意象,可见鲍照《芜城赋》的影子;而"憧憧往复还"的节奏感,则化用《诗经·小雅·何人斯》"壹者之来,俾我祗也"的往复句式。这种将政治使命转化为审美体验的创作方式,正是杜甫所称"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的具体体现。

赏析

暮秋的夜行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场浸透生命体验的壮游。开篇"暗发三泉山"四句便以时空交错的手法构建出惊心动魄的视觉交响——北林夜雨与南望晓雪在虚实相生间,将《文心雕龙》所言"视通万里"的审美空间骤然撑开。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视听通感",谓其"使不可见之温度差,化为可触之冰雪图"。

诗中"沙溪忽沸渭"至"复如瑶台结"的意象群,堪称中唐险怪诗风的典范。葛晓音教授指出,诗人用"沸渭"状溪水之湍急,取"明灭"摹石道之幽邃,银碛瑶台的比喻更将险境仙化,这种"以丽辞写险境"的手法,正是韩孟诗派"既奇且艳"的美学特征。而"搏颊羸马顿"的细节刻画,被清代学者何焯评为"十字写尽行役之苦",马匹喘息的热气拍打面颊的触感,与"悬旌冻犹揭"的视觉寒意形成肌理丰富的感官织体。

在情感脉络上,全诗呈现典型的"三叠式"结构。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分析道:前八句为"自然之险",中八句转"行旅之艰",末八句升华为"使命之重"。特别是"憧憧往复还"的心理描写,与柳宗元"欵乃一声山水绿"异曲同工,皆展现士人在困境中的精神超越。诗人最终将个人苦旅升华为"亭障无边孽"的家国情怀,这种"苦语作结,翻出壮怀"的笔法,正是叶嘉莹所说"唐人边塞诗的精神遗嘱"。

全诗最动人的是其节奏把控,如"下奔泥栈榰,上觏云梯设"的上下句空间对仗,暗合着马蹄的起伏韵律。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推许这种"以文字为鞍辔"的创作境界,认为诗人通过"冉冉年将病"的缓音与"天彭信方隅"的顿挫,完成了生命体验与诗歌形式的同构。当骞能之志最终穿透冻土般的苦难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唐使臣的剪影,更是整个士人阶层在时代冰河期中的精神雕像。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穷秋夜发之景,历历如绘。'北林夜鸣雨,南望晓成雪'十字,已尽行役之苦。后复以银碛瑶台作比,寒光险境俱在目前,是少陵(杜甫)《发秦州》后又一力作。"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其炼字之妙:"'沙溪忽沸渭,石道乍明灭'中'沸渭''明灭'四字,状险途恍惚之态极工。子厚(柳宗元)善以动字写静境,此更以光感写触觉,真化工之笔。"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特别赏析其结构:"全诗以'暗发'起,以'归奏'结,中间穿缀沙溪石道、重纩悬旌等意象,如展长卷。最妙在'憧憧往复还'句,既实写山路盘旋,又暗喻宦海沉浮,物我双关处可见韦苏州(韦应物)遗韵。"

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曾比较同类题材:"较之岑参《发临洮》的雄奇,此作更显沉郁。'冉冉年将病'以下八句,将个人衰病与边塞艰危糅作一团,悲而不哀,尤见盛唐气象未堕。"

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批注此诗时独赏其声律:"'搏颊羸马顿,回眸惴人跌'连用仄声,马嘶人颤之声尽出。后接平声'憧憧往复还',顿觉山路悠长,如此音义相谐,可谓得三百篇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