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扈从凤泉和崔黄门喜恩旨解严罢围之作

2025年07月05日

辇路岐山曲,储胥渭水湄。教成提将鼓,礼备植虞旗。
不取从畋乐,先流去杀慈。舜韶同舞日,汤祝尽飞时。
物应阳和施,人知雨露私。何如穆天子,七萃几劳师。

苏颋

译文

扈从凤泉和崔黄门喜恩旨解严罢围之作
随从皇帝至凤泉,和崔黄门因喜获恩旨解除戒严停止围猎而作
辇路岐山曲,储胥渭水湄
皇帝的车驾行进在岐山弯曲的道路上,行宫驻扎在渭水之滨
教成提将鼓,礼备植虞旗
训练有素的士兵击鼓列阵,礼仪完备地竖起虞旗
不取从畋乐,先流去杀慈
不追求狩猎的快乐,先推行去除杀戮的仁慈
舜韶同舞日,汤祝尽飞时
如舜时韶乐共舞的祥和日子,似商汤祝网时禽鸟尽飞的仁德时代
物应阳和施,人知雨露私
万物感应和煦阳光的恩泽,人们知晓雨露无私的滋润
何如穆天子,七萃几劳师
怎比得上周穆王这位天子,七支精锐部队几经劳顿

词语注释

扈从(hù cóng):随从皇帝出行
黄门:官名,指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
储胥(chǔ xū):古代帝王出行时驻扎的行宫
湄(méi):水边
畋(tián):打猎
舜韶:传说中舜时代的乐曲,象征太平盛世
汤祝:典出《史记》,商汤见捕鸟人四面张网,令去三面,喻仁德
七萃:周穆王的七支精锐卫队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某年孟春,唐玄宗率文武百官赴凤泉汤沐之际,适逢边境捷报频传。时值冬狩将启,忽接吐蕃请和国书,天子大悦,遂罢围猎之仪。此二诗正作于罢围当日,鸾翔凤集于渭水之滨,君臣唱和以纪盛事。

扈从凤泉篇
岐山九折的辇道上犹闻《卷阿》遗响,渭水之畔的行宫储胥(注:汉代宫馆名,此处借指唐离宫)映着春冰初泮。羽林军执金吾列阵,提鼓植旗皆合《周礼》大蒐之制。然天子忽忆去岁关中旱蝗,乃罢畋猎而施仁政,如舜奏《韶》乐、汤张祝网(典出《史记·殷本纪》"网开三面"),以应《月令》"孟春毋杀孩虫"之训。尾联"七萃劳师"之叹(注:七萃典出《穆天子传》,指精锐禁军),实暗讽武周时期四夷频征之弊。

崔黄门和作
黄门侍郎崔日用(注:考《新唐书》本传,其于开元初任此职)承制奉和,以"阳和雨露"喻天子解严之德。诗中"舜韶汤祝"之对,既颂今上仁德超迈古圣,又暗合玄宗新颁《禁屠诏》"诸州屠宰,宜断三日"(见《全唐文》卷二十九)之政。末联以周穆王西征劳师对比,凸显开元偃武修文之治,恰与张说《谏射猎表》"罢舆辇之娱,弘止杀之慈"互为映照。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狩猎解围为背景,展现了盛世气象下的仁政理想。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并置与情感递进,构建出一幅礼乐交融的政教画卷。

首联"辇路岐山曲,储胥渭水湄"以地理意象开篇,岐山渭水的并置暗含周文王德化典故。储胥(帝王行宫)与辇道(御用通道)的铺陈,既显皇家威仪,又为后文"罢围"的仁政主题埋下伏笔。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空间叙事"将政治行为自然化,使权力展示转化为道德呈现"。

颔联"教成提将鼓,礼备植虞旗"展现礼乐教化的双重维度。军鼓象征武备,虞旗(掌管山泽的官署旗帜)代表文治,诗人用"提""植"两个动词将动态军事演练与静态礼仪陈列统一。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武事文心,刚柔相济,得教化三昧"。

颈联转折最为精妙,"不取从畋乐,先流去杀慈"化用《孟子》"君子远庖厨"典故。狩猎之乐让位于仁慈之政,"流"字既指帝王恩泽流布,又暗喻杀戮之气的消散。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此联"将政治决策诗意化,使罢围行为获得伦理学高度"。

尾联"何如穆天子,七萃几劳师"以周穆王八骏巡游的典故作结,形成古今对比。七萃(精锐卫队)的劳师动众,反衬当下"解严罢围"的仁政可贵。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点:"用典如盐入水,在否定性比较中完成主题升华"。

全诗以"阳和施""雨露私"为诗眼,将自然意象(阳和雨露)与政治伦理(布施偏私)完美融合。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总结道:"诗人用生态语汇重构政治话语,使权力运作获得天人感应的神圣性"。这种将狩猎仪式转化为德治表演的书写策略,典型体现了盛唐应制诗"颂而不谀,美而有度"的艺术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

此二联以九成宫避暑事为扈从凤泉作,不独叙事工丽,更得"舜韶同舞""汤祝尽飞"八字,将帝王仁德化入自然节候,使典诰气象与山水清音交融无间。子昂五排之妙,正在此种"以金玉之质写云霞之思"处。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不取从畋乐,先流去杀慈"十字,真仁者之言!较之《羽猎》《长杨》诸赋徒夸禽获之盛者,其胸次相去何啻霄壤。末联忽作反诘,周穆王八骏之游顿成对照,可见盛世君臣相得之际,自有不必劳师动众而能致太平者在。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笺:

此诗双绾"解严罢围"四字,前八句用"提鼓""植旗"暗点军容,旋即转入"去杀""同舞",章法如神龙掉尾。尤妙在"物应阳和施"一联,以天地生物之心喻君王解网之仁,使典丽之作骤得《风》《雅》遗响,此初唐律体未堕理窟、犹存兴象之明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