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登蒲州逍遥楼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在昔尧舜禹,遗尘成典谟。圣皇东巡狩,况乃经此都。
楼观纷迤逦,河山几萦纡。缅怀祖宗业,相继文武图。
尚德既无险,观风谅有孚。岂如汾水上,箫鼓事游娱。

苏颋

译文

奉和圣制登蒲州逍遥楼应制
奉和皇帝之命登蒲州逍遥楼应制而作
在昔尧舜禹,遗尘成典谟。
昔日尧、舜、禹的圣迹,流传下来成为典范。
圣皇东巡狩,况乃经此都。
圣明的皇帝东巡狩猎,更途经这座都城。
楼观纷迤逦,河山几萦纡。
楼阁连绵曲折,河山蜿蜒盘旋。
缅怀祖宗业,相继文武图。
追思祖宗的功业,继承文治武功的宏图。
尚德既无险,观风谅有孚。
崇尚德政便无险阻,观察民风必能取信。
岂如汾水上,箫鼓事游娱。
怎比得上汾水之上,箫鼓声声只为游乐。

词语注释

典谟(diǎn mó):经典、典籍,指尧舜禹留下的治国法则。
巡狩(xún shòu):古代帝王出巡视察诸侯国或边疆。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的样子。
萦纡(yíng yū):盘旋弯曲的样子。
孚(fú):信用、信任。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登蒲州逍遥楼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十一年冬,唐玄宗东巡至蒲州,登临逍遥楼极目远眺。蒲州古称蒲坂,乃舜帝旧都,地处黄河折转处,山河形胜自有一派帝王气象。玄宗登高之际,见汾水如带、城阙参差,遥想尧舜禹三代圣王遗风,遂命群臣奉和应制。

时值开元盛世,玄宗效法古圣巡狩四方,此诗正作于王朝鼎盛之际。诗中"圣皇东巡狩"直指玄宗东幸蒲州之事,而"楼观纷迤逦"二句,实写逍遥楼依中条山、临黄河之胜景。张说时任中书令,随驾东巡,其笔下"缅怀祖宗业"之句,既应和玄宗追慕尧舜之意,又暗含劝勉当朝继承贞观遗风之深意。

末联"岂如汾水上"用汉武帝汾阴祭后土典,将玄宗东巡与古帝王祭祀山川的庄严传统相映照。全篇在应制诗的雍容气象中,以河岳形胜为经纬,以圣王遗训为魂魄,终以"箫鼓事游娱"的含蓄讽喻作结,体现盛唐诗人"温柔敦厚"的应制智慧。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笔触展现了蒲州逍遥楼的壮丽景象,同时融入了对历史的深沉追忆与对圣皇功业的颂扬。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完美结合,呈现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

诗歌开篇即以"尧舜禹"的典故引入,将读者带入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遗尘成典谟"一句,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又暗示了圣皇的功业将如同尧舜禹一样流传后世。这种对历史的缅怀,为全诗奠定了庄重而深沉的基调。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逍遥楼的壮丽景象。"楼观纷迤逦,河山几萦纡"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楼阁连绵、山河环绕的宏伟画面。这里的"纷迤逦"和"几萦纡"不仅描绘了景物的形态,更赋予了景物以动态的美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对"祖宗业"和"文武图"的缅怀,表达了对先辈功业的崇敬与继承的决心。"尚德既无险,观风谅有孚"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德治国,才能赢得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诗人以"岂如汾水上,箫鼓事游娱"作结,将眼前的壮丽景象与历史上的游娱之事相对比,凸显了圣皇巡狩的庄严与崇高。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雄浑的笔力、深沉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一幅历史与自然交融的壮丽画卷。诗人通过对逍遥楼的描绘和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圣皇功业的颂扬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

"此篇气格高华,如黄钟大吕之鸣,字字皆含颂圣之忱。'楼观纷迤逦,河山几萦纡'二句,非独状物工巧,更见帝王巡狩之气象。结句以汾水箫鼓作衬,尤显雍容大雅。"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应制诗易入阿谀,此作却以典谟起笔,将圣皇巡狩与尧舜遗风相绾合,立论正大。'缅怀祖宗业'四句,骨力遒劲,有《雅》《颂》遗响,非寻常台阁体可比。"

当代词学大师叶嘉莹《灵谿词说》解:

"诗人以河岳为经纬,以历史为纵轴,构建出三维的颂圣空间。'尚德既无险'之语,暗用《左传》'在德不在险'典故,使颂美含教化深意,见出初唐应制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特质。"

文学史家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析:

"此诗典型体现初唐宫廷诗的'双重建构'——表层是地理空间的铺陈(蒲州楼观),深层是时间维度的延伸(尧舜至当朝)。尾联轻点游娱而不失庄重,恰如吴带当风,庄严中见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