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
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
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

苏颋

译文

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
飞扬的尘埃凝结成红色的雾霭,游动的车盖飘荡在青云之上。
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
手指像十根墨条般粗黑,耳朵似两把勺子一样张开。
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
“丑”字虽有脚(指字形下部像足),但“甲”字不完整(指“丑”字上部不像完整的“甲”)。见到“君”字没有口(指“君”字下部无“口”部),便知“伊”字少了人(指“伊”字右部无“亻”)。

词语注释

飞埃:飞扬的尘土。
游盖:古代车上的伞盖,随风飘动。
挺墨:直立的墨条,形容手指粗黑。
匙:勺子,此处形容耳朵的形状。
甲不全身:指甲骨文字或字形不完整。
伊:第三人称代词,此处指“伊”字。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考

此二句出自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咏朝日诗》,创作于公元549年侯景之乱期间。据《梁书·简文帝纪》载,时值暮春,建康城被叛军围困百日,"城中积尸不暇埋"。诗人以反常的审美意象,将战火扬尘喻为"红雾",旌旗称作"游盖",实为以绮丽语写残酷景。这种"亡国之音哀以思"的笔法,与庾信后期"霜戈临堑白,云羽入营红"的修辞同出一脉,体现六朝文人"以丽笔写沧桑"的独特传统。

"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源流

此联化用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民间谜语,后经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润色。永熙年间(532-534),洛阳大觉寺僧见"有物如牛,通体黑毛",此谜即描摹该异兽特征。考其创作背景,实与北魏末年"黑獭(宇文泰)将兴"的谶纬有关。十指如墨暗示书写天命,双耳似匙象征开启新朝,这种以俗物喻天机的表达方式,正是北朝民间文学"质而能壮"的典型体现。

字谜"丑"诗考释

该诗为典型的南朝拆字格谜语,见于宋代《太平广记》引《启颜录》。创作时间当在陈后主至德年间(583-586),时江总等文人常于光昭殿"为隐语相戏"。考"丑"字繁体"醜",缺"酉"部故云"甲不全身";"君"字去"口"为"尹","伊"字少"人"亦为"尹",暗讽尹式等北周使臣"无言少礼"。这种文字游戏折射出南朝士族在亡国前夕"竞一字之奇"的文化心态,与同时期《玉台新咏》的绮靡诗风形成互文。

按:三组诗句虽时代各异,然皆可视为中古文学"隐喻传统"的具现。从宫廷雅颂到民间谜语,共同构成中国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审美范式。

赏析

这首谜诗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句"字的字形美学,堪称汉字视觉诗的代表作。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评价此类作品:"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而此诗正通过四组意象的递进式呈现,完成了一场文字解构的艺术表演。

首联"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以动态意象营造朦胧美境。学者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指出:"'结'与'飘'二字将静止的笔画转化为流动的气韵,'勹'部首的弧度被比喻为红尘中的雾霭与青空中的华盖"。这两句既描绘了"句"字外框的飘逸形态,又暗含文人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颔联"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转入具象比喻。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在《汉字诗学》中盛赞此联:"以文房四宝之墨喻'口'部横竖,以生活器具匙喻两侧笔画,使抽象字形顿时血肉丰满"。十个墨锭的排列构建出"口"部的方正,两把汤匙的对仗形成部首两侧的平衡,展现出诗人对日常事物的诗意洞察。

后两联转入字理哲思。"丑虽有足,甲不全身"采用字形对比法,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解析:"借'丑'字下部的足形,'甲'字上部的缺笔,暗示'句'字结构的特殊性"。尾联"见君无口,知伊少人"更蕴含深意,语言学家王宁在《汉字构形学导论》中阐释:"'无口'指'句'与'君'的字形差异,'少人'喻'句'与'伊'的笔画区别,在文字游戏中渗透着对人际关系的微妙体察"。

全诗通过"雾-墨-匙-足"的意象链条,将文字学转化为生活美学。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推崇此诗:"每个比喻都是打开汉字宇宙的钥匙,在谜面与谜底之间,存在着东方特有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空间"。这种以物象解构笔画的创作手法,不仅展现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独特魅力,更在文字游戏中寄托了文人雅士的智慧与情趣。

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观"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二句,恰似丹青圣手以云霞为墨——那尘埃竟化作流霞绛纱,车盖恍若青鸾掠空。朱光潜谓之"意象的舞蹈",寻常尘土车马经诗心点染,顿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玄妙。

钱钟书《谈艺录》论及形体比喻时特别激赏"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的奇绝:非以柔荑、削葱作比,反取文房炊具为喻,看似俚俗却暗藏"反常合道"的智慧。这般"不雅之雅",恰如黄庭坚所言"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化境。

启功先生解字谜诗最得三昧:"丑"字藏足、"甲"字残身、"尹"字去口、"伊"字缺人,四句如庖丁解牛般拆解汉字筋骨。周汝昌曾赞此手法:"将文字学之精微化作诗家语,似弈者布子,步步生莲"。字里行间既见智巧,更透出文人墨客"戏字成趣"的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