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晚送瑕丘田少府还任,因寄洛中镜上人

2025年07月05日

闻道还沂上,因声寄洛滨。别时花欲尽,归处酒应春。
聚散同行客,悲欢属故人。少年追乐地,遥赠一沾巾。

苏颋

译文

春晚送瑕丘田少府还任,因寄洛中镜上人
暮春时节送别瑕丘田少府返回任所,因而寄诗给洛阳的镜上人
闻道还沂上,因声寄洛滨
听说你将回到沂水之畔,借此诗声寄去洛阳水滨
别时花欲尽,归处酒应春
分别时春花即将凋零,你归去时正值春酒醇香
聚散同行客,悲欢属故人
聚散无常皆为漂泊之客,悲欢离合总是故友常情
少年追乐地,遥赠一沾巾
遥想少年时追逐欢乐之地,赠你一方泪巾以寄深情

词语注释

瑕丘(xiá qiū):古地名,在今山东兖州
少府(shào fǔ):唐代县尉的别称
沂上(yí shàng):沂水之滨,指山东地区
镜上人(jìng shàng rén):对僧人镜公的尊称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漫游齐鲁,与友人田少府相聚于瑕丘(今山东兮州)。时值春暮,田少府将还沂州任所,适逢洛中镜上人亦将返程,诗人感聚散无常,遂作此诗以寄怀。

暮春的瑕丘,飞花渐欲迷人眼。诗人在饯别的宴席上,见阶前芍药凋残,忽觉聚散如萍。田少府策马东归沂上,镜上人亦将南返洛滨,此去各赴仕途僧涯,再会无期。诗人把盏临风,忆及少年时与田少府在梁宋一带纵马论文的旧事——那时他们尚不知人生如逆旅,我辈皆是行人。

案头新酿的鲁酒泛着春色,恰似开元盛世的浮光。但诗人已知晓,这盛世笙歌里藏着多少宦游人的离殇。他想起去年在洛阳与镜上人品茗论禅时,那位方外之士曾以"悲欢皆客"点化于他。如今当真应了禅语:聚时团团如满月,散后寂寂似流星。

诗人最终没有折柳相赠。他解下沾满风尘的巾帻,托驿使带给千里外的故人——那巾上凝结的,何止是齐鲁的霜露,更有一个盛唐文人所有的怅惘:明知"丈夫不作儿女别",却终究在转身时湿了青衫。

赏析

诗人以简淡之笔勾勒出一幅春日送别的画卷,字里行间流淌着唐人特有的含蓄深情。"别时花欲尽,归处酒应春"二句,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时空对举的典范",将离别时的暮春凋零与想象中的到任时春酒相迎并置,形成微妙的情感张力。花瓣飘零的意象既暗示仕途漂泊,又暗含对友人政绩如春的期许,这种"以景藏情"的手法正是盛唐送别诗的典型特征。

"聚散同行客,悲欢属故人"一联,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其哲学意味:"将佛教无常观融入世俗友情,聚散如云的行客与沉淀悲欢的故人形成鲜明对照"。诗人巧妙通过镜上人的方外身份,赋予送别超脱的维度,使全诗既有"沾巾"的深情,又有沂水洛滨的旷达。

尾联"少年追乐地,遥赠一沾巾"采用"逆挽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认为:"由眼前白发送别突然回溯少年游乐,时空的剧烈压缩令惆怅之情倍增"。一方拭泪的巾帕,凝聚着对青春易逝的慨叹、对宦海浮沉的体悟,更暗含禅宗"一期一会"的深意。全诗在洛中镜上人的宗教意象映照下,寻常送别升华为对人生际遇的观照,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格局。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清丽婉转,情致深长,如"别时花欲尽,归处酒应春"二句,以花之将尽与酒之逢春相对,既见时节之变,又寓人生聚散无常之慨,诚为妙笔。聚散悲欢,皆归故人,少年乐事,已成追忆,结句"遥赠一沾巾",更见深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堪称佳作。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太白此作,语淡情浓,寄兴遥深。"闻道还沂上,因声寄洛滨",起句即见飘逸,不著痕迹,而情意自现。中二联对仗工稳,而意脉流动,尤见功力。结句含蓄不尽,令人回味无穷。

——明·胡应麟《诗薮》评

五律至此,已入化境。诗人以简净之笔,写离合之情,不事雕琢,而自然动人。"少年追乐地"一句,轻轻点出,无限感慨,尽在其中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