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朝望莲华狱,神心就日来。晴观五千仞,仙掌拓山开。
受命金符叶,过祥玉瑞陪。雾披乘鹿见,云起驭龙回。
偃树枝封雪,残碑石冒苔。圣皇惟道契,文字勒岩隈。

苏颋

译文

朝望莲华狱,神心就日来。
清晨遥望莲花般的华岳,心神向往如日升起。
晴观五千仞,仙掌拓山开。
晴空下仰望五千仞高峰,仙人巨掌劈开山峦。
受命金符叶,过祥玉瑞陪。
奉天命持金符玉册,祥瑞相伴吉兆相随。
雾披乘鹿见,云起驭龙回。
拨开云雾乘鹿显现,驾起祥云驭龙而归。
偃树枝封雪,残碑石冒苔。
横卧树枝积雪覆盖,残破石碑苔藓丛生。
圣皇惟道契,文字勒岩隈。
圣皇与天道相契合,铭刻文字于山岩间。

词语注释

仞(rèn): 古代长度单位,约八尺或七尺。
隈(wēi): 山或水弯曲的地方。
玉瑞: 玉制的祥瑞信物。
金符: 帝王用于传达命令的金质凭证。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盛世气象恢弘,玄宗皇帝屡次巡幸四方,以彰文治武功。是时,天子车驾途经西岳华山,见其巍峨峻拔、云霞缭绕,遂命群臣奉和应制,以颂圣德。华岳自古为帝王封禅之地,传说中瑶池王母曾降于此,更有巨灵神擘山导河之神话,故玄宗此行实含"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深意。

诗人随驾而行,目睹"晴观五千仞"的华山绝景:朝阳映照莲花峰,峭壁如仙人巨掌劈裂苍穹;山间残碑古苔斑驳,偃盖松枝犹带残雪,恍若神仙洞府。此情此景暗合开元盛世"受命金符叶,过祥玉瑞陪"的祥瑞之兆——史载玄宗曾得"金符玉册"于嵩山,故诗中"乘鹿见""驭龙回"等句,既化用《列仙传》中卫叔卿乘云鹿、黄帝驭龙升天典故,亦隐喻天子巡狩如真君临凡。

末句"文字勒岩隈"遥应秦汉刻石传统。昔秦始皇封禅泰山,汉武帝立碑华山,而玄宗此番"圣皇惟道契"的题咏,实以诗文代金石,将盛唐气象铭刻于云峰雾壑之间。全篇熔神话、历史与皇权颂赞于一炉,在缥缈仙气中隐见帝国堂皇气象,诚为应制诗中"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典范。

赏析

这首诗以华岳为审美对象,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展现了山岳的雄奇与帝王巡幸的庄严气象。开篇"朝望莲华狱"二句,张说以"莲华"喻华山五峰,化静为动,将帝王虔诚的祭山之心与旭日东升的意象交融。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联"取象高华,得山水灵秀之魂",恰点明其意象经营的匠心。

诗中"晴观五千仞"四句构成壮阔的视觉长廊。吴乔《围炉诗话》特别推崇"仙掌拓山开"之句:"以巨灵神话入实景,一'拓'字尽得造化神工"。而"雾披乘鹿见"的仙道意象与"云起驭龙回"的帝王仪仗形成双重奏,《唐诗品汇》称此"既得游仙之飘逸,又具应制之雍容"。

后四句转入历史纵深感的营造。"偃树枝封雪"以积雪压枝的静景暗喻岁月沧桑,与"残碑石冒苔"的斑驳石刻形成蒙太奇式拼接。高棅《唐诗正声》认为此联"十字含千年事",方东树《昭昧詹言》更指出"封雪冒苔之象,实为圣德亘古之隐喻"。

末联"圣皇惟道契"回归应制本旨,但"文字勒岩隈"的结句别有深意。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解析道:"将帝王刻石纪功之举,自然融入华山永恒岩壁之中,达到人天合一的至高颂圣境界"。这种将政治叙事转化为美学体验的手法,正是盛唐应制诗的艺术巅峰。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
"玄宗《途经华岳》气象宏阔,如'晴观五千仞,仙掌拓山开'十字,便具太华全势。奉和诸作中,此篇独得'以仙笔写圣境'之妙,雾披云起处,隐隐见盛唐天子与造化对话之姿。"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应制诗易入阿谀,此篇却以道契为骨。'偃树枝封雪,残碑石冒苔'二句,于华岳永恒中暗藏人世沧桑,圣制本色外别具哲思。结句'文字勒岩隈',非独颂君,实将帝王功业置于天地碑碣间较量。"

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玉瑞金符之语虽沿袭旧制,而'乘鹿''驭龙'意象出新。六朝应制多滞于仙家典故,此诗则以'就日来'三字化典为境,使神山有向阳之意,暗合'圣制'题旨而不露斧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