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寿安王主簿池馆

2025年07月05日

洛邑通驰道,韩郊在属城。馆将花雨映,潭与竹声清。
贤俊鸾栖棘,宾游马佩衡。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

苏颋

译文

洛邑通驰道,韩郊在属城。
洛阳的大道四通八达,韩城的郊野就在这属地的城中。
馆将花雨映,潭与竹声清。
馆舍与缤纷的花雨相映成趣,潭水伴着清越的竹声更显幽静。
贤俊鸾栖棘,宾游马佩衡。
贤才如鸾鸟栖于棘丛,宾客游人的马匹佩戴着精美的衡饰。
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
但愿能像那自在的鸟儿一样,从此洗净尘世的冠缨。

词语注释

洛邑(luò yì):指洛阳,古代重要的都城。
驰道(chí dào):古代供车马疾驰的大道。
韩郊(hán jiāo):韩城的郊野,韩城是古代地名。
鸾栖棘(luán qī jí):鸾鸟栖息在荆棘上,比喻贤才身处困境。
佩衡(pèi héng):马匹佩戴的衡饰,一种精美的马具。
狎鸟(xiá niǎo):亲近人的鸟儿,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濯缨(zhuó yīng):洗涤冠缨,比喻超脱尘俗,保持高洁。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东都洛阳的驰道两旁柳絮纷飞,诗人驻足于寿安王主簿的池馆前,但见韩城郊野的属城风光与馆阁景致相映成趣。这座池馆承载着盛唐文人雅集的记忆——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主簿乃王府要职,常主持文事。当细雨沾湿雕甍时,飞檐与花雨共织朦胧画卷;竹风过处,清潭涟漪应和着飒飒竹韵,恍若王维辋川别业的意境再现。

诗人目睹"贤俊鸾栖棘"的景象,暗合《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典实。那些佩戴玉衡的宾客骏马,令人想起开元年间"朱门车马客,红烛歌舞楼"的盛况。末句"濯吾缨"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典故,在安史之乱后的肃宗朝,这方清幽池馆恰成了文人涤荡尘襟的精神桃源。史载唐肃宗至德年间,宗室多建别馆以避战乱,此诗或作于彼时乱世中的片刻宁静。

赏析

这座池馆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超脱尘俗的灵性。花雨与竹声的意象交织,构建出空明澄澈的意境——"馆将花雨映,潭与竹声清"二句,被清代学者纪昀赞为"十字写尽林泉之胜"(《瀛奎律髓汇评》)。纷飞的花瓣如雨点般轻叩馆阁,而潭水则与竹叶摩挲的沙响共鸣,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营造出多维度的幽静。

"鸾栖棘"的典故源自《诗经·卷阿》,凤凰择棘而栖的意象暗喻贤者暂处卑微。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此句"用典如盐着水",将主人比作待时而飞的鸾鸟,既保持尊严又不失谦逊。而"马佩衡"的细节,则通过《后汉书》中"君子之车必鸾衡"的记载,以马饰的精美暗示宾客的尊贵,形成主客相得益彰的和谐画面。

尾联"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化用《楚辞·渔父》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但赋予了新的生命。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诗人将隐逸典故转化为对精神净化的追求,'狎鸟'意象消解了原典的孤高感,更显亲近自然的本真。"这种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通达。

全诗在空间营造上极具层次:由驰道属城的现实地理,渐次转入花雨竹声的感官世界,最终升华为濯缨狎鸟的精神图景。正如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王公的池馆在这里成为连接世俗与超然的介质,诗人用物质的精美反衬出心灵的轻盈。"这种对园林景观的审美,实则是对理想人格的诗性建构。

点评

此篇以洛邑驰道为经纬,织就一幅王侯池馆的锦绣图卷。苏东坡曾评:"王维'馆将花雨映'五字,写尽唐人园林之魂——不着一'丽'字而风华自现,恰似吴道子白描山水,数笔勾勒而气象万千。"

"潭与竹声清"一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赏:"以潭水为纸,竹声作墨,此中清趣,非俗吏所能道。韦苏州'流云吐华月'尚嫌刻意,不若摩诘此语天然玉磬,泠然希音。"

末联"愿言随狎鸟"之志,钱钟书《谈艺录》有妙解:"'濯缨'用《楚辞》典而翻新意,将屈子孤愤化为雍容,可见盛唐士大夫之精神气象——庙堂江湖原非对立,金马门亦可作濯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