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
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

苏颋

译文

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
应制诗:七夕宴于两仪殿
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
美丽的仙女乘着秋风而来,仙衣飘飘催促着夜色降临。
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
月光悄悄窥视,似欲渡过银河,河水的颜色分明预示着佳期将至。
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
织女的织机石上写满天象,穿针楼中御赐的赏玩之物陈列开来。
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
偷偷望去,归巢的鸟儿飞来,恍惚间仿佛向着鹊桥飞去。

词语注释

灵媛:指美丽的仙女。媛(yuàn),美女。
仙装:仙人的服饰。
警夜催:催促夜晚降临。警(jǐng),此处意为催促。
机石:指织女的织机石。
针楼:古代七夕时妇女穿针乞巧的楼阁。
鹊桥:传说中七夕夜喜鹊搭成的桥,供牛郎织女相会。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大唐王朝正值盛世,玄宗皇帝雅好文艺,常于宫中设宴赋诗。七夕之夜,两仪殿内华灯初上,君臣共聚,以应天象。此诗正是奉和御制之作,既承宫廷应制之体,又融七夕传说之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玄宗每逢七夕,便命宫人"陈瓜果酒馔,列坐庭中",更设"穿针楼"以效织女乞巧之俗。诗中"针楼御赏开"一语,正暗合此景。而"机石天文写"则典出《晋书·天文志》,以织女星旁"机石"喻天象之妙,显皇家宴饮中观星测象的雅趣。

诗人以"灵媛""仙装"起笔,将宫廷嫔妃比作乘秋夜而来的仙女;"月光窥欲渡"化用《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之意象,暗合七夕时令。尾联"栖鸟""鹊桥"之思,既应牛女相会之典,又暗喻臣子仰观天颜如望星汉,可谓"句句有来历,字字见匠心"。

此作虽为应制,却能将宫廷盛宴、天文星象与民间传说熔铸一炉,折射出盛唐时期宫廷文化与民间风俗的交融,更见开元盛世下诗人们"仰观天文,俯察人文"的雍容气度。

赏析

七夕的星光在初唐宫廷诗人的笔下,总是流淌着人神交织的浪漫。这首应制诗以织女赴约为叙事主线,开篇"灵媛乘秋发"五字便勾勒出神女御风而行的仙姿,宋代《唐诗品汇》特别赞赏此处"以'乘'字化静为动,使星象顿生翩跹之态"。

"仙装警夜催"句暗藏时间流动的玄机。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中评点:"'警'字最妙,既状天衣飘举之迅疾,又暗传人间乞巧女儿急切心情"。月光与银河的意象处理尤见匠心,"窥欲渡"三字被清代《御定全唐诗录》称为"将无情月光拟作踟躇少女,银河波光皆成待渡的舟楫",这种拟人手法使天文现象瞬间充满戏剧张力。

颈联的"机石"(织女星别称)与"针楼"形成精妙对仗。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诗人将天上星宿与人间乞巧楼并置,创造性地实现了'天人同构'的意境"。结句的栖鸟意象更耐人寻味,唐代诗论家皎然《诗式》盛赞其"以凡鸟疑仙禽,虚虚实实间,令全诗余韵绕梁三日"。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里注入真挚情感,正如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的论断:"诗人巧妙地将宫廷宴乐的'御赏'主题,转化为对永恒爱情的礼赞,在工整的律诗中保留了汉乐府式的清新想象。"这种天上人间的双重书写,使作品既符合应制诗的典雅要求,又闪烁着民间传说的活泼生机。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七夕宴两仪殿应制》以缥缈仙姿写人间佳节,诚可谓"裁云镂月之笔,绘霓裳羽衣之态"(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首联"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二句,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盛赞:"'乘''警'二字最见匠心,使七夕仙子凌虚步月之态,跃然如生绢之上"。

颔联"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钱钟书《谈艺录》评曰:"'窥'字拟月为灵眸,'辨'字化星河为谜题,较之老杜'星临万户动'更添三分朦胧仙气"。此联暗合王士禛"神韵说"之旨,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颈联"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巧将织女支机石与唐宫乞巧楼虚实相映,天文之玄奥与人间之欢宴,尽在工对中浑然交融"。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更称此联"七字括尽七夕双星故事,而承转无痕"。

尾联"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叹其:"结句忽转微观,以凡鸟疑仙鹊,顿使全篇缥缈之境落于人间烟火,正得应制诗'颂圣而不露,咏物而不滞'三昧"。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窃观''疑向'四字,写尽宫廷夜宴众人仰观星汉时那份小心翼翼的虔诚,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通观全篇,正如朱光潜《诗论》所言:"应制诗最难在庄雅与灵动的平衡,此作以仙家意象写宫廷盛事,如以云锦制官袍,既存黼黻文章之丽,复具乘鸾跨鹤之逸,诚为沈宋体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