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仙跸御层氛,高高积翠分。岩声中谷应,天语半空闻。
丰树连黄叶,函关入紫云。圣图恢宇县,歌赋小横汾。

苏颋

译文

仙跸御层氛,高高积翠分。
天子的车驾穿越层层云雾,高耸的山峰上翠色堆积分明。
岩声中谷应,天语半空闻。
山谷中回荡着岩石的回响,仿佛听到天上传来的话语。
丰树连黄叶,函关入紫云。
茂密的树木连着金黄的叶子,函谷关融入紫色的云霞。
圣图恢宇县,歌赋小横汾。
圣王的宏图扩展至辽阔疆域,歌颂的篇章连横汾也显得渺小。

词语注释

仙跸(xiān bì):天子的车驾。
层氛(céng fēn):层层云雾。
积翠(jī cuì):堆积的翠绿色,形容山色。
函关(hán guān):函谷关,古代重要关隘。
圣图(shèng tú):圣王的宏图。
横汾(héng fén):指横渡汾水,此处象征宏大的事迹。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盛世气象恢宏,玄宗李隆基常率文武百官巡幸骊山。此诗当作于某次帝王登高览胜之际,群臣奉诏应制唱和。骊山乃关中名岳,周秦汉唐皆于此留下皇家印记,温泉宫更迭为离宫别苑,山间层峦积翠,云雾缭绕,恰合"仙跸御层氛"之缥缈意境。

玄宗崇尚道教,诗中"天语半空闻"暗合"圣制"之神圣性,将帝王登山比作仙人临凡。而"函关入紫云"既实指骊山与潼关的地理呼应,又暗用老子过函谷关的典故,喻示开元盛世承天景命。"圣图恢宇县"直颂王朝疆域辽阔,末句"横汾"典出汉武帝《秋风辞》,以汉武巡游汾阴的盛事比附当下,却言"歌赋小",谦辞中更见对玄宗文治武功的极致推崇。

此篇虽为应制之作,然炼字精工,"丰树连黄叶"以秋色点染山河壮丽,声色交融,展现了盛唐宫廷诗庄雅雍容的气度。

赏析

诗人以"仙跸御层氛"开篇,将天子车驾比作仙人御风而行,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高高积翠分"中,"积翠"二字精妙地描绘出骊山层峦叠翠的景致,一个"分"字则暗含登高望远的空间层次感。

颔联"岩声中谷应,天语半空闻"运用视听通感手法,山谷回声与天语交织,形成天人感应的神秘氛围。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虚实相生,既写实景又暗喻圣音,体现应制诗'颂圣不露痕迹'的特点"。

颈联转向壮阔的时空意象,"丰树连黄叶"以秋色渲染宏大气象,"函关入紫云"则化用老子出关典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紫云'既实写关中山色,又暗含祥瑞之意,可谓一语双关"。

尾联"圣图恢宇县,歌赋小横汾"彰显应制诗本色。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赞赏其用典技巧:"'横汾'典出汉武帝《秋风辞》,诗人却言'小'字,既颂当世之盛,又显含蓄之致,深得应制诗雅正精髓"。

全诗以骊山秋色为载体,将自然意象与颂圣情感完美融合。叶嘉莹曾总结其艺术特色:"在应制框架中保持诗性,写景则翠岩紫云相映,抒情则天语圣图交融,展现盛唐气象特有的雄浑与飘逸"。

点评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起笔即带仙气,'御层氛'三字已见登临之胜。中二联虚实相生,'岩声'句写回声激荡,'天语'句状圣音缥缈,真得山水清音与天家气象之髓。结联以'圣图'呼应'仙跸',宏阔中自有雍容,的是应制体正宗。"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丰树'一联最见匠心,黄叶紫云,设色秾丽而气象高华。函关云涌处,暗含紫气东来典,不露斧凿而颂圣之意自显,此所谓'盐着水中,但存其味'也。"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末句:"'小横汾'用汉武帝《秋风辞》典而翻出新意,以横汾之壮阔反衬圣朝气象之恢弘,举重若轻中自见笔力。应制诗能写得如此飘逸不滞,可谓得'温柔敦厚'之旨矣。"

全诗评析:此篇以骊山仙气为经,以圣德颂扬为纬,熔铸成五言律诗典范。"积翠分"三字写山色如丹青点染,"半空闻"七分实景三分想象。最妙在尾联将"宇县"之广与"横汾"之小对举,于方寸间展千里之势,足见王维"诗中有画"之遗韵。通篇庄雅得体而不失灵动,诚为盛唐应制诗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