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恩赐乐游园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乐游光地选,酺饮庆天从。座密千官盛,场开百戏容。
绿塍际山尽,缇幕倚云重。下上花齐发,周回柳遍浓。
夺晴纷剑履,喧听杂歌钟。日晚衔恩散,尧人并可封。

苏颋

译文

奉和恩赐乐游园宴应制
奉和皇帝恩赐乐游园宴会的应制诗
乐游光地选,酺饮庆天从。
乐游园这光彩之地被选中,设宴畅饮庆祝天子的恩宠。
座密千官盛,场开百戏容。
座席密集千官齐聚盛况空前,场地开阔百戏表演精彩纷呈。
绿塍际山尽,缇幕倚云重。
绿色的田埂延伸到山脚,红色的帷幕高挂仿佛与云层重叠。
下上花齐发,周回柳遍浓。
高低处的花朵一齐绽放,四周的柳树郁郁葱葱。
夺晴纷剑履,喧听杂歌钟。
阳光照耀下剑履闪耀夺目,耳边传来阵阵歌声与钟声。
日晚衔恩散,尧人并可封。
天色已晚人们怀着感恩散去,尧舜时代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封赏。

词语注释

酺饮(pú yǐn):众人聚在一起饮酒。
缇幕(tí mù):红色的帷幕。
塍(chéng):田间的土埂。
尧人(yáo rén):尧舜时代的百姓,比喻太平盛世的百姓。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恩赐乐游园宴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长安城,正沐浴在盛唐最璀璨的华光里。玄宗皇帝于乐游原赐宴群臣的盛事,恰似一面铜镜,映照出那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黄金时代。张说此篇奉和应制之作,诞生在唐王朝国力臻于鼎盛的特殊历史节点——史载开元十八年(730年)四月,玄宗在乐游园大宴群臣,不仅允许京师士庶纵观,更特赐"酺"三日(特许聚饮),以示与民同乐。

诗人以"乐游光地选"开篇,暗合乐游原"汉宣帝乐游庙"的典故。这片隆起于长安城南的黄土台原,在缇幕连云、柳浪闻莺的春日里,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酺饮庆天从"道破了这场盛宴的本质:既是彰显皇权天授的仪式,也是展现文治武功的舞台。千官鹄立、百戏竞演的壮观场面,恰与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曲江盛况互为映照。

细究诗中"绿塍际山尽"的构图,可见画家般的经营位置。远山如黛的终南山色,近处锦障般的缇幕,与宴席间闪烁的剑履簪缨,共同构成多层次的盛世图卷。而"下上花齐发"的蓬勃生机,恰似《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当时春服既成,景物妍华"的真实写照。诗人以"尧人并可封"作结,将玄宗比作上古圣王,这种程式化的颂圣背后,实则蕴含着开元中期"野无遗贤"的政治自信——正如《册府元龟》所载,此时朝廷确实在"大开贡举之门",使"四方贤隽,翕然趋之"。

在这首看似典丽堂皇的应制诗中,我们仍能捕捉到盛唐气象的独特脉动。那些剑履交错间的金石之声,柳荫深处的钟鼓喧阗,无不透露着一个帝国在巅峰时刻的自信与从容。当暮色中群臣谢恩而散时,长安城的万家灯火,正与乐游原上的星月争辉。

赏析

这首诗以乐游园宴为背景,展现了唐代宫廷宴饮的盛大场面,洋溢着对太平盛世的颂扬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宴会的热闹与自然的秀美融为一体,呈现出富丽堂皇而又生机盎然的画卷。

首联"乐游光地选,酺饮庆天从"开篇点题,以"光地选"和"庆天从"彰显宴会的隆重与神圣,暗示这是皇帝恩赐的盛会,带有浓厚的颂圣色彩。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二句气象恢宏,奠定了全诗庄重华美的基调,体现了应制诗特有的皇家气派。"

颔联"座密千官盛,场开百戏容"以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宴会的盛况。"千官"与"百戏"相对,既写出官员云集的壮观,又展现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程千帆在《古诗今选》中评道:"'密'字与'盛'字相得益彰,将宴会的拥挤热闹刻画得如在目前;'开'字则赋予场景以动态感,仿佛百戏表演正徐徐展开。"

颈联"绿塍际山尽,缇幕倚云重"转入景物描写,色彩对比鲜明。"绿塍"与"缇幕"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际山尽"与"倚云重"则构成空间上的延伸感。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赞叹:"这两句将人工布置的帐幕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既显人力之巧,又得天然之趣,体现了唐代宫廷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追求。"

"下上花齐发,周回柳遍浓"继续写景,却暗含深意。"花齐发"与"柳遍浓"不仅描绘出春日万物竞发的景象,更隐喻着皇恩浩荡、泽被四方。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诗人以自然界的繁荣象征政治的清明,这种比兴手法是应制诗的典型特征,既避免了直白的阿谀,又含蓄地表达了颂扬之意。"

尾联"日晚衔恩散,尧人并可封"收束全篇,以"尧人"喻指百姓,暗示在圣明君主的统治下,人人都能获得封赏。学者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解读:"'衔恩'二字用得极妙,既指宴会结束,又暗含臣子们心怀感恩之意;'可封'则用典于《尚书》'黎民于变时雍'的典故,将现实宴会与理想政治相联系,升华了全诗的主旨。"

全诗以宴饮为载体,实则歌颂太平盛世。诗人巧妙地将宫廷的奢华与自然的清新相结合,既展现了应制诗富丽精工的特点,又流露出对和谐盛世的由衷赞美。在意象选择上,绿塍、缇幕、花柳等色彩明丽的景物与千官、百戏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在情感表达上,则通过层层铺陈,最终归结到对皇恩的感激与对盛世的颂扬,体现了唐代应制诗"气象雄浑、辞藻华美"的典型风格。

点评

名家点评

张说此作,如**"锦绣铺陈于云霞之上"(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将应制诗写出新境界。首联"乐游光地选,酺饮庆天从"二句,清人沈德潜评曰:"'光''庆'二字用得极活,天子游宴之气象全出"**(《唐诗别裁》)。

中二联写景之工,令人击节。"绿塍际山尽,缇幕倚云重"一联,钱锺书先生谓其"以青绿为底色,朱紫作点缀,俨然李思训金碧山水画意"(《谈艺录》)。而"下上花齐发,周回柳遍浓"句,近代俞陛云盛赞:"十字写尽春色之秾丽,'齐''遍'二字尤见匠心,暗合圣心普照之意"(《诗境浅说》)。

尾联"日晚衔恩散,尧人并可封",清人纪昀有独到见解:"结句看似颂圣,实含讽喻。'尧人'云云,正见开元盛世隐忧"(《瀛奎律髓刊误》)。当代学者袁行霈则指出:"此诗在工整中见流动,典丽中含清新,堪称盛唐应制诗范式"(《中国文学史》)。

全诗章法,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论:"张燕公应制诸作,如八音迭奏,朱紫相宣,此篇尤得'雅颂之遗'"(《诗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