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省中烛影摇红时,张九龄执笔的手在玉堂清辉里顿了顿。这位开元名相望着窗外渐暗的天光,忽觉建章宫方向传来隐约的笙箫——原是教坊司在为元夕排练《霓裳》。案头那封待寄的家书,墨迹已晕开了第三处。
尚书省的春昼总是格外悠长。自武德年间确立三省六部制以来,这处理天下文书的机要之地,每逢休沐日便只剩宿直的官员。檐角铜铃叮当,惊起鳷鹊殿瓦上的燕群,恰似当年宋之问笔下"春色绕兰皋"的景致。中书侍郎的紫绶金章压在案几,反不及竹林中鹓雏(注:《庄子》中与凤凰同饮的神鸟)相逐的身影来得鲜活。
夜漏滴到三更时,通事舍人捧着黄麻诏书疾步而过。这让他想起昨日在集贤殿,见宫娥们用金线重绣《女则》的屏风——那些十五六岁的女孩子,为赶制元夕灯彩熬红了眼眶。长安城的红妆与紫诰,原是同样需要彻夜经营的工夫。
"张相又在惦念尊夫人了?"值夜的中书令递来温好的醽醁酒。他摇头轻笑,却想起离京前妻子学着太常寺礼官练习稽首的模样。那时新裁的罗裙绊住了她的云头履,惊得檐下鹦鹉连呼"卿卿"(注:典出《世说新语·惑溺》中王戎称妻故事)。建章宫的更鼓远远传来,他忽然把未干的信笺折进了《贞观政要》的书帙。
补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张九龄宿直紫薇省时作此诗。次年即因谏阻牛仙客入相被贬,此诗竟成其长安岁月最后的温柔注脚。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标注"竹下鹓雏"句,谓其"以清华之笔写庙堂之思,犹带齐梁体格而能自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