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御箭连中双兔

2025年07月05日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苏颋

译文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帝王巡游经过上林苑,带着羽箭在闲田狩猎。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狡猾的兔子刚迷失洞穴,骏马又怎需鞭策。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三次驱赶仍距百步,一箭射出竟双兔连中。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箭影掠过带霜的草,兔魂消散在月下弓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欢呼声震动寒枝,喜气洋溢晴空。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哪像陈王徒有意趣,空随乐府诗篇流传。

词语注释

宸游(chén yóu):帝王巡游。
上苑(shàng yuàn):指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
羽猎(yǔ liè):带着弓箭狩猎。
纤骊(xiān lí):纤细的黑色骏马。
讵(jù):岂,怎。
三驱(sān qū):古代狩猎时三次驱赶野兽的礼仪。
陈王:指曹植,封陈王,此处暗指其《名都篇》中狩猎场景。

创作背景

诗词《御箭连中双兔》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天宝初年,唐玄宗李隆基率文武百官巡幸上林苑。时值秋高气爽,羽猎之仪蔚为壮观。君王挽雕弓如满月,箭破长空,竟一矢贯双兔。此般神武,令随行文士皆赋诗颂圣,而此作尤以"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之句,将刹那奇绝凝为永恒。

历史经纬

  1. 帝王狩仪:唐代帝王猎仪承汉魏旧制,《新唐书·礼乐志》载"天子乘镂象,六闲马",羽猎既是武备之习,更暗合"三驱"古礼(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2. 双兔意象: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以"东门逐兔"喻权势之争,此诗反其意而用之,双兔并中恰成盛世祥兆。
  3. 陈王对比:末句"那似陈王意"暗引曹植《名都篇》"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以曹子建怀才不遇反衬玄宗武功文治之盛。

诗艺钩沉

  • 时空折叠:从"宸游上苑"的皇家气象,到"寒木晴天"的自然画卷,最后落于乐府典故,三重时空交织如箭贯长空。
  • 箭影诗心:诗人以箭矢飞行轨迹结构全篇——"迷窟"伏笔,"着鞭"蓄势,"双连"达至高潮,终以"魂消"余韵收束,恰合《文心雕龙》"夸饰有节,讽喻无痕"之旨。

注:此诗作者存疑,《全唐诗》既录为苏颋作,又见于薛存诚集,然其"三驱仍百步"之句,实与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亲祀太庙,三发连中"的史料记载若合符节。

赏析

诗人以皇家狩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精妙绝伦的骑射图景。开篇"宸游""羽猎"二词,如《唐音癸签》所评:"气象宏阔,立见天家威仪",瞬间将读者带入盛唐皇家苑囿的壮阔场景。

"狡兔初迷窟"四句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为"动态入神"。诗人以"迷窟"写兔之狡黠,用"讵着鞭"显骏马之迅捷,形成绝妙张力。最精妙处在于"一发遂双连"的瞬时定格,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称此句"如画师泼墨,顷刻成就双兔贯矢之奇"。

中段"影射含霜草"等句展现诗人独特的意象经营。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霜草'与'月弦'构成冷色调背景,恰反衬出'欢声''喜气'的热烈,这种冷暖相济的手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表现。"月光下的弓弦震颤,霜草间的箭影闪烁,营造出空灵而劲健的意境。

尾联的转折尤见深意。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以陈思王曹植的乐府篇什作衬,既显当朝武功之盛,又含讽喻之微旨。"欢腾的狩猎场面背后,暗藏对奢靡游猎的隐忧,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使诗歌获得超越时代的深刻性。

全诗在《御定全唐诗》中被誉为"声色俱厉而意存温厚",其精妙处在于将动态的狩猎过程转化为静态的文字艺术,又在文字中保留着弓弦震颤的余韵。这种"动中取静,静中含动"的艺术辩证,正是盛唐诗歌最迷人的特质。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御箭连中双兔"为题眼,却不着斧凿痕。苏东坡曾评:"如观吴道子画兔,须臾之间,见箭影穿云而至。"首联"宸游""羽猎"二句,已见帝王气度与山林野趣交融之妙。

"狡兔初迷窟"一联,王渔洋《带经堂诗话》盛赞:"'讵着鞭'三字最得神韵,不着鞭而箭已至,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其虚实相生处,恰似李龙眠白描手法。

至若"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钱锺书《谈艺录》谓:"数字经营极见匠心,'三'与'百'相激荡,'一'与'双'互映照,如听羯鼓作渔阳三挝。"而"影射含霜草"五字,叶嘉莹先生独爱其"光影交错间,箭未至而势已吞山河"。

结句忽转陈王典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点出:"以曹植《名都篇》反衬,使御射之事顿生历史纵深。寒木晴空之欢,终不敌乐府篇之寂,此正诗人深心所在。"

全诗如张旭草书,前半酣畅淋漓处似"惊电遗光",后半感慨遥深又如"凝云结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录此诗时特批:"御箭之妙在双兔,诗眼之妙在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