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马常侍寺中之作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尚存几分暑意未消的躁动。马常侍立于寺中回廊,望见殿角铜铃在燥热的风里纹丝不动,忽忆去岁大旱时圣上亲至圜丘祈雨的景象,遂提笔写下《寺中》一诗。时值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皇帝改元"开元"已历廿三载,虽四海升平,然去岁关中苦旱,今岁又逢"愆阳"之异,作为掌管天文历法的秘书省官员,马常侍笔下自有一份沉甸甸的忧思。
诗中"鼎陈从祀日"暗合《周礼》"大雩帝,用盛乐"的记载,实指去岁玄宗仿效三代古礼,在长安南郊设坛祭祀的盛况。当时太常寺陈设九鼎八簋,太乐署奏《云门》之舞,史载"上亲制祝文,素服减膳"。而"钥动问刑年"则化用《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命有司省囹圄"的典故,呼应玄宗每逢天灾必录囚徒、赦天下的仁政。
"绛服龙雩寝"四句,笔锋转入对贤臣的期许。马常侍以殷高宗梦得傅说、周宣王旱祭听政的典故,暗喻当朝需要如张九龄这般"作霖"之臣。时值九龄任中书令未久,其《千秋金镜录》刚呈御览,诗中"德施超三五"正是对这位"文雄"的礼赞。尾联"明主敬人天"五字,道尽开元盛世"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那年大明宫前的铜浑仪刚测出岁星入翼轸,太史局奏称"其分野荆楚,当有贤辅",不久果然有荆州长史张说入朝为相。在这般微妙的天人呼应中,马常侍的奉和之作,既是台阁体诗"典丽宏赡"的典范,更成为盛唐气象最精致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