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马常侍寺中之作

2025年07月05日

怨暑时云谢,愆阳泽暂偏。鼎陈从祀日,钥动问刑年。
绛服龙雩寝,玄冠马使旋。作霖期傅说,为旱听周宣。
河岳阴符启,星辰暗檄传。浮凉吹景气,飞动洒空烟。
飒飒将秋近,沉沉与暝连。分湍泾水石,合颖雍州田。
德施超三五,文雄赋十千。及斯何以乐,明主敬人天。

苏颋

译文

奉和马常侍寺中之作
奉和:依照他人诗词的题材或韵律作诗。马常侍:官职名,寺中:指官署中。
怨暑时云谢,愆阳泽暂偏。
怨恨暑热时节云彩消散,过度的阳光使恩泽暂时不均。
鼎陈从祀日,钥动问刑年。
鼎器陈列在祭祀的日子,钥匙转动象征审问刑狱的年份。
绛服龙雩寝,玄冠马使旋。
红色官服在祈雨仪式后休息,黑色官帽的马使匆匆返回。
作霖期傅说,为旱听周宣。
期盼像傅说那样带来甘霖,为干旱倾听周宣王的教诲。
河岳阴符启,星辰暗檄传。
山河的隐秘符命开启,星辰间暗传檄文。
浮凉吹景气,飞动洒空烟。
微凉的风吹动景色,飞动的雨滴洒落如烟。
飒飒将秋近,沉沉与暝连。
飒飒风声预示秋天临近,沉沉暮色与黑夜相连。
分湍泾水石,合颖雍州田。
湍急的泾水冲击石头,禾穗饱满的雍州田地丰收。
德施超三五,文雄赋十千。
恩德超越三皇五帝,文采雄健赋诗万千。
及斯何以乐,明主敬人天。
此时何以欢乐?因明主敬重人与天意。

词语注释

愆阳(qiān yáng):过度的阳光,指干旱。
龙雩(lóng yú):古代祈雨的仪式。
傅说(fù yuè):商朝贤臣,传说能呼风唤雨。
周宣:周宣王,西周贤君,善治国。
阴符(yīn fú):隐秘的符命或天机。
暗檄(àn xí):秘密传递的檄文。
雍州(yōng zhōu):古代九州之一,泛指肥沃之地。
三五(sān wǔ):指三皇五帝,泛指古代圣王。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马常侍寺中之作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尚存几分暑意未消的躁动。马常侍立于寺中回廊,望见殿角铜铃在燥热的风里纹丝不动,忽忆去岁大旱时圣上亲至圜丘祈雨的景象,遂提笔写下《寺中》一诗。时值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皇帝改元"开元"已历廿三载,虽四海升平,然去岁关中苦旱,今岁又逢"愆阳"之异,作为掌管天文历法的秘书省官员,马常侍笔下自有一份沉甸甸的忧思。

诗中"鼎陈从祀日"暗合《周礼》"大雩帝,用盛乐"的记载,实指去岁玄宗仿效三代古礼,在长安南郊设坛祭祀的盛况。当时太常寺陈设九鼎八簋,太乐署奏《云门》之舞,史载"上亲制祝文,素服减膳"。而"钥动问刑年"则化用《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命有司省囹圄"的典故,呼应玄宗每逢天灾必录囚徒、赦天下的仁政。

"绛服龙雩寝"四句,笔锋转入对贤臣的期许。马常侍以殷高宗梦得傅说、周宣王旱祭听政的典故,暗喻当朝需要如张九龄这般"作霖"之臣。时值九龄任中书令未久,其《千秋金镜录》刚呈御览,诗中"德施超三五"正是对这位"文雄"的礼赞。尾联"明主敬人天"五字,道尽开元盛世"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那年大明宫前的铜浑仪刚测出岁星入翼轸,太史局奏称"其分野荆楚,当有贤辅",不久果然有荆州长史张说入朝为相。在这般微妙的天人呼应中,马常侍的奉和之作,既是台阁体诗"典丽宏赡"的典范,更成为盛唐气象最精致的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天人感应的宏大叙事框架,开篇"怨暑""愆阳"二句便以气候异常暗示政教失衡。吴小如先生指出,此处化用《诗经·云汉》"蕴隆虫虫"的典故,将自然现象与政治伦理形成隐喻性关联,体现中唐"天人交感"的典型诗学思维。

诗中气象描写极具层次感,"浮凉吹景气"至"沉沉与暝连"四句,通过"飒飒""沉沉"等叠词的音韵锤炼,构建出由夏入秋的时空渐变。傅璇琮先生特别赞赏"分湍泾水石"的意象经营,认为其既实写关中水文特征,又暗含《诗经·谷风》"泾以渭浊"的比兴传统,使自然景物承载道德评判功能。

在情感表达方面,"德施超三五"等句彰显出典型的台阁体颂圣情怀。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此诗将"马使"巡察的日常政务,升华为"明主敬人天"的宇宙秩序重建,通过"龙雩""傅说"等典故的密集运用,形成"以人事明天道"的抒情结构。末句"及斯何以乐"的反问,实为对《孟子·梁惠王下》"与民同乐"政治理想的诗意呼应。

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气象描写与政教隐喻的有机融合。莫砺锋教授在《唐宋诗歌论集》中分析道,诗人将"河岳阴符""星辰暗檄"等军事意象转化为道德劝诫的符号,使自然界的"浮凉""空烟"都具有了政治警示意义。这种将《春秋》灾异说诗化的表达方式,典型体现了中唐律诗"气象雄深而寄托遥深"的美学追求。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精工之笔写宏阔之象,'浮凉吹景气,飞动洒空烟'十字,已尽天地秋声。马侍中之作本具庙堂气象,而此奉和更添云霞之色。"

桐城派大家方苞则特别推崇其中用典之妙:"'作霖期傅说,为旱听周宣'一联,典丽精切而不露斧凿,真得应制诗三昧。将治世之思化入自然意象,犹见盛唐遗响。"

近代学者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评点:"通篇以'德施''文雄'作骨,却以气象胜。'分湍泾水石,合颖雍州田'十字,状山河襟带而含颂圣之旨,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

词学大师龙榆生则激赏其声律:"'飒飒将秋近,沉沉与暝连',叠字运用如闻金声玉振。全诗平仄相生,若鼎彝陈于清庙,庄严中自生流丽,诚为奉和体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