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庄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树色参差隐翠微,泉流百尺向空飞。
传闻此处投竿住,遂使兹辰扈跸归。

苏颋

译文

树色参差隐翠微
树木葱茏,深浅不一的绿色掩映着青翠的山色
泉流百尺向空飞
泉水从百尺高处飞泻而下,仿佛直冲云霄
传闻此处投竿住
听说有人曾在此垂钓隐居
遂使兹辰扈跸归
于是今日随圣驾归来,重游故地

词语注释

参差(cēn cī):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翠微:青翠的山色
投竿:垂钓,指隐居生活
扈跸(hù bì):随侍皇帝出行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某年春,唐玄宗携文武百官巡幸骊山。行至韦嗣立终南别业时,但见终南秀色与庄园雅致相映成趣,龙颜大悦。韦嗣立乃中宗朝宰相韦安石之子,时以太子宾客致仕隐居于此,其庄素以"泉石之胜"闻名朝野。

是日晨光熹微中,御驾行经青檀古径,远眺可见"树色参差隐翠微"——新绿老碧层层晕染山峦,近观则闻"泉流百尺向空飞"之瀑响如雷。此情此景令玄宗忆及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遂有"传闻此处投竿住"之叹。韦氏父子两代贤臣,恰似严光之清高与光武帝之雅量相得益彰。

侍从官苏颋奉诏应制,以二十八字凝练盛世气象。其诗既写实景又用虚笔,"扈跸归"三字尤见匠心:既暗合韦嗣立曾随驾中宗的旧事,又暗喻隐士终得明主眷顾。玄宗览诗击节,命乐工谱入《霓裳》新曲,当日赐金丝楠木匾额"韦曲"二字,后世遂成关中名胜。

赏析

这首诗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开篇"树色参差隐翠微"运用视觉的层递感,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写法"通过色彩浓淡的变化,营造出空间纵深感",参差树影与远山青翠交融,构成朦胧而富有层次的美感。

"泉流百尺向空飞"突然转入动态描写,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盛赞此句:"以'飞'字化静为动,使自然景物获得生命张力"。瀑布的垂直动势与首句横向延展的山色形成十字构图,暗合中国山水画"竖划三寸当千仞"的美学理念。

后两句转入人文典故的巧妙运用。"投竿"典出姜太公垂钓,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诗人将帝王巡幸比作周文王访贤,既颂圣明又不失风雅"。尾句"扈跸归"三字,《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表面写侍从之荣,实则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含蓄的双重情感正是应制诗的高妙之处"。

全诗情感流转如清泉跌宕,从对自然之美的惊叹("翠微""百尺"的夸张笔法),到对君臣遇合的赞颂("传闻""遂使"的典故化用),最终回归到士人"身在魏阙,心存江湖"的永恒命题。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总结:"唐代应制诗能在礼制框架中展现性灵,此诗正是以意象的精心择取,完成了政治表达与艺术审美的完美平衡。"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起句便见画意,'树色参差隐翠微'七字中,远近浓淡俱在眼前。次句'泉流百尺向空飞',更以动态破静景,如闻其声,如见其势。"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颔联云:"'投竿'典出严子陵,用得极活。韦庄得此一联,便觉烟霞之气扑面而来,非寻常应制诗可比。"

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特别指出:"'扈跸归'三字最见匠心。既颂圣主礼贤,又暗含隐逸之趣,将应制题材提升至天人合一之境。"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其结构:"前二句设色,后二句传神,以景语作情语。'传闻'二字虚接,使典故与现实交融无间,此正子昂(沈佺期)一派之独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