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蜀地山野,薄雾缭绕如诗行间的留白。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四岁的岑参初涉仕途,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却已深感抱负难展。这首《经三泉路作》便诞生于他奉使经三泉县(今陕西宁强)时的驿马背上,墨迹里浸透着盛唐边地特有的苍茫与文人的孤寂。
三泉古道蜿蜒在米仓山余脉中,诗人所见"三月松作花"实为松树新芽如穗的北地春迟之景。竹枝掩映的险径、藤蔓缠绕的茅舍,皆与长安的雕梁画栋形成尖锐对比。史料记载天宝年间此地"驿路险巇,商旅罕至"(《元和郡县志》),那"透石飞梁"的栈道,正是秦汉以来凿山架木的遗存,在杜甫《五盘》诗中亦有"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的印证。
"挥涕语年华"的慨叹,暗合着诗人早年《感旧赋》中"弱冠干于王侯"的挫败。此时距安史之乱尚有二十年,但盛唐的光晕已在边地风烟里显出裂痕。那寻云而上的石阶,恰似诗人欲攀援仕途而不得的隐喻,野人家升起的炊烟,化作对隐逸生活的怅惘回望。在《岑嘉州诗集》的编年序列里,这首诗恰如一颗露珠,折射着帝国盛世帷幕下,一个寒士诗人最初的迷茫与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