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经三泉路作

2025年07月05日

三月松作花,春行日渐赊。竹障山鸟路,藤蔓野人家。
透石飞梁下,寻云绝磴斜。此中谁与乐,挥涕语年华。

苏颋

译文

三月松作花
三月的松树绽放花朵
春行日渐赊
春日漫步,白昼渐渐变长
竹障山鸟路
竹林遮蔽了山鸟飞过的路径
藤蔓野人家
藤蔓缠绕着山野人家的篱笆
透石飞梁下
穿过石缝,飞瀑从梁下倾泻
寻云绝磴斜
追寻云雾,踏上陡峭的石阶
此中谁与乐
在这里,谁能与我同乐
挥涕语年华
只能挥泪感叹逝去的年华

词语注释

赊(shē):长,远
磴(dèng):石阶

创作背景

暮春的蜀地山野,薄雾缭绕如诗行间的留白。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四岁的岑参初涉仕途,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却已深感抱负难展。这首《经三泉路作》便诞生于他奉使经三泉县(今陕西宁强)时的驿马背上,墨迹里浸透着盛唐边地特有的苍茫与文人的孤寂。

三泉古道蜿蜒在米仓山余脉中,诗人所见"三月松作花"实为松树新芽如穗的北地春迟之景。竹枝掩映的险径、藤蔓缠绕的茅舍,皆与长安的雕梁画栋形成尖锐对比。史料记载天宝年间此地"驿路险巇,商旅罕至"(《元和郡县志》),那"透石飞梁"的栈道,正是秦汉以来凿山架木的遗存,在杜甫《五盘》诗中亦有"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的印证。

"挥涕语年华"的慨叹,暗合着诗人早年《感旧赋》中"弱冠干于王侯"的挫败。此时距安史之乱尚有二十年,但盛唐的光晕已在边地风烟里显出裂痕。那寻云而上的石阶,恰似诗人欲攀援仕途而不得的隐喻,野人家升起的炊烟,化作对隐逸生活的怅惘回望。在《岑嘉州诗集》的编年序列里,这首诗恰如一颗露珠,折射着帝国盛世帷幕下,一个寒士诗人最初的迷茫与清澈。

赏析

暮春的松林在薄雾中泛起苍翠的浪花,诗人踏着逐渐延长的日影独行。山雀的啼鸣被新竹织成的绿网过滤,藤蔓攀附的茅舍在视野尽头忽隐忽现——这幅由"松花""竹障""藤蔓"构成的春日山居图,在简淡笔墨中暗藏时空的褶皱。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诗人用"日渐赊"这个看似平常的时间表述,实则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春日的行走因此成为穿越时光隧道的旅程。

当视线掠过人工构筑的飞梁与天然形成的磴道,"透石"与"寻云"两个动词突然打破画面的静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这种"物质穿透性意象"的运用:石壁的阻隔被水流洞穿,山径的陡峭被云霞柔化,刚柔相济的视觉冲突里,暗含着诗人对生命通透境界的向往。这种向往在尾联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挥涕语年华"的孤绝姿态,与王维"行到水穷处"的旷达形成微妙对照。

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解析此诗时,格外关注"野人家"的象征意义:这个被藤蔓半掩的人居痕迹,既非完全融入自然,又未彻底脱离尘世,恰似诗人矛盾心境的投射。而"谁与乐"的诘问,在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看来,标志着盛唐隐逸诗的重要转向——从集体性的山林欢宴,到个体化的存在之思。年华的泪痕滴落在松花春水上,将六朝山水诗的空灵,浸染成中唐式的沉郁底色。

点评

此诗如一幅青绿山水手卷徐徐展开,王维在《辋川集》中追求的"诗中有画"境界,于此复见矣。"松作花"三字最妙,苏轼曾评点:"非目击山野之趣者不能道,松花本非艳色,着一'作'字便觉春意勃发。"前四句以松、竹、藤为经,以山鸟、野人为纬,钱钟书谓之"物我交融处,正见唐人气象"。

"透石飞梁"一联尤见匠心,叶嘉莹先生特别推崇:"'透'字如见水光,'寻'字似踏云气,下字如凿井得泉,自然清冽。"末句忽作变徵之音,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提及:"结句之'挥涕'与前文春景形成张力,恰似李煜'以血书者'之境界,将年华感慨化作具象姿态。"

朱光潜《诗论》曾引此诗为例:"唐人山水诗往往在澄澹中见孤寂,此诗由'藤蔓野人家'的烟火气,转入'语年华'的苍茫感,正是中国艺术中'即实即虚'的典范。"施蛰存更直指其"五言短古而具赋体铺陈之能事,末句点睛,直追陶公'采菊东篱下'之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