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炎历事边陲,昆明始凿池。豫游光后圣,征战罢前规。
霁色清珍宇,年芳入锦陂。御杯兰荐叶,仙仗柳交枝。
二石分河泻,双珠代月移。微臣比翔泳,恩广自无涯。

苏颋

译文

炎历事边陲,昆明始凿池
盛世君主治理边疆,昆明池由此开凿而成。
豫游光后圣,征战罢前规
巡游彰显圣明之德,从此停止旧日征战的规矩。
霁色清珍宇,年芳入锦陂
雨后天晴,宫殿更显珍贵;美好年华融入锦绣般的池畔。
御杯兰荐叶,仙仗柳交枝
御杯盛满兰叶的芬芳,仪仗如仙,柳枝交错。
二石分河泻,双珠代月移
两块巨石分导河水奔流,两颗明珠代替月亮流转。
微臣比翔泳,恩广自无涯
微臣如鱼鸟般自在,皇恩浩荡无边无际。

词语注释

炎历(yán lì):指盛世或圣明君主的统治。
边陲(biān chuí):边疆。
豫游(yù yóu):指帝王巡游。
霁色(jì sè):雨后天晴的景色。
珍宇(zhēn yǔ):珍贵的宫殿。
锦陂(jǐn bēi):如锦绣般美丽的池畔。
仙仗(xiān zhàng):如仙人般的仪仗。
二石(èr shí):指分导河水的两块巨石。
双珠(shuāng zhū):比喻明珠或珍宝。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730年)正月晦日,唐玄宗驾幸昆明池,君臣共赏春色。是时大唐国势鼎盛,四海升平,玄宗效仿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旧事,既显文治武功,又彰盛世气象。

昆明池畔柳色初新,兰舟泛波。玄宗命群臣应制赋诗,沈佺期此作以"炎历"起笔,暗合汉武旧典;"豫游"二字道出天子巡幸之乐,"征战"句则遥应太宗平定边患之功。诗中"清珍宇""入锦陂"之景,恰是开元盛世之缩影——霁色澄明如王朝气象,年芳锦绣似黎民安康。

御杯荐兰,仙仗交柳,帝王仪仗与自然春色相映成趣。"二石分河"用牛郎织女石雕典,"双珠"喻日月更迭,皆见昆明池建筑之巧思。末句"微臣比翔泳"既显恭谨,又暗含"鱼跃鸢飞"的治世图景,将应制诗的颂圣传统升华至"恩广无涯"的哲思境界。

赏析

春日的昆明池畔,帝王仪仗与自然风物交织出一幅盛唐气象的壮丽画卷。宋之问这首应制诗以精妙的意象群和典雅的辞藻,将政治颂圣与山水审美熔铸为独特的艺术境界。

一、时空交织的帝国意象
诗歌开篇即以"炎历事边陲"勾连历史纵深,将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军事用途与当下太平游宴形成对照。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征战罢前规'五字暗含讽喻,表面颂扬当今罢兵戈之圣明,实则以汉武旧事提醒君主居安思危"。池水映照着"霁色清珍宇"的澄明天空,年芳铺就的"锦陂"则暗喻盛世繁华,这种空间意象的铺陈,恰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解读:"建筑景观与自然风物的并置,构成权力对空间的诗意占有"。

二、精微典丽的物象经营
诗中"御杯兰荐叶,仙仗柳交枝"二句尤为学者称道。莫砺锋在《唐诗美学》中分析道:"兰叶喻君子之德,柳枝状仪仗之盛,植物意象的政治隐喻与视觉美感浑然一体"。而"二石分河泻,双珠代月移"的工对,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曰:"以石喻斗门,以珠代星月,将水利工程转化为神话意象,体现应制诗'化俗为雅'的典型手法"。

三、颂圣情感的艺术升华
尾联"微臣比翔泳"的谦卑姿态下,暗藏巧妙的情感表达。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翔泳之喻既合池景,又暗用《诗经》'鱼跃于渊'典,将个人感恩升华为天人和谐的盛世图景"。这种"恩广自无涯"的赞叹,正如蒋寅在《大历诗风》中所言:"应制诗的终极美学追求,正在于使政治伦理情感获得审美形式的庄严表达"。

全诗在规整的骈俪中暗藏流动的气韵,犹如昆明池水既映照着巍峨仙仗,又荡漾着自然的灵性。这种"气象浑厚而意度从容"(胡应麟《诗薮》评语)的特质,正是盛唐应制诗超越单纯歌功颂德而抵达的艺术高度。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织锦回文,藻丽中自含庄雅"(沈德潜《唐诗别裁》),以昆明池为镜,照见盛世雍容。首联"炎历事边陲"二句,纪晓岚评其"发端肃穆,有史笔气象",将帝王功业凝练于凿池典故之中。中二联尤见巧思,"霁色"句被王夫之誉为"五色交辉,句中有画",而"御杯兰荐叶"一联,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批注:"仙家器物,人间气象,此所谓应制体之正格"。

末联"微臣比翔泳"之喻,钱钟书《谈艺录》独有会心:"以鱼鸟自况,既合池苑之景,又暗含《诗经·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颂圣传统,可谓'镜花水月,双照玲珑'。"全诗结体"如金茎承露,绮而不靡"(何焯《义门读书记》),恰如胡应麟《诗薮》所言:"初唐应制,当以此篇为法,其贵气在骨,其风华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