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赵尚书摄御史大夫赴朔方军

2025年07月05日

劲虏欲南窥,扬兵护朔陲。赵尧宁易印,邓禹即分麾。
野饯回三杰,军谋用六奇。云边愁出塞,日下怆临岐。
拔剑行人舞,挥戈战马驰。明年麟阁上,充国画于斯。

苏颋

译文

劲虏欲南窥,扬兵护朔陲。
凶悍的敌人企图南下侵犯,我们调兵遣将守卫北方边疆。
赵尧宁易印,邓禹即分麾。
赵尧宁愿交出官印(喻指让贤),邓禹立即分兵指挥(喻指迅速行动)。
野饯回三杰,军谋用六奇。
在郊野设宴送别三位英杰,军事谋划运用了多种奇策。
云边愁出塞,日下怆临岐。
望着云边忧愁地离开边塞,夕阳下悲伤地面临分别。
拔剑行人舞,挥戈战马驰。
拔剑起舞为行人壮行,挥动长戈战马奔腾。
明年麟阁上,充国画于斯。
明年在麒麟阁上,定会将你的功勋画像陈列其中。

词语注释

朔陲(shuò chuí):北方边疆。
赵尧:汉代名臣,此处借指赵尚书。
邓禹:东汉开国名将,此处借指军事统帅。
麾(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帜,借指指挥权。
三杰:指三位杰出人物,具体所指不详,可能指送别的几位将领。
六奇:指多种奇妙的计谋,源自陈平的“六出奇计”。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悬挂功臣画像的地方,象征功勋卓著。
充国:指赵充国,汉代名将,此处借指赵尚书。

创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秋,朔方军幕旌旗猎猎于边塞长风之中。御史大夫赵尚书奉诏持节北巡,长安士林以诗赋相饯,右拾遗李嘉祐援笔成此雄篇,墨痕间犹见盛唐气象与烽烟并起之态。

烽燧照边关
是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已兼平卢、河东两镇,胡骑渐露南窥之意。诗首"劲虏欲南窥"五字,实为天宝危机之谶笔。朔方军作为河套屏障,肩负"扬兵护朔陲"重任,赵尚书此行乃代天子巡边整军,御史台印信(赵尧印典)与军事指挥权(邓禹分麾典)集于一身,足见玄宗朝廷御边之殷切。

帐前饯别图
三杰之喻(当指赵尚书及朔方将领)暗合萧何追韩信旧事,六奇策(用陈平佐高祖典)更显军幕谋略之深。诗人以"云边愁"对"日下怆",非独状离筵之悲,实写长安与边塞之遥望——前者仍沉醉于曲江烟柳,后者已闻羌笛怨杨柳。

剑戈映麟阁
末联"拔剑""挥戈"骤起金石之声,化用汉宣帝图霍光等功臣于麒麟阁旧事,而以赵充国屯田安边作结。此中寄托,岂止寻常颂圣?实乃希冀赵尚书能如充国般"以全制胜",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护佑大唐山河。然历史终成谶语,三年后渔阳鼙鼓动地而来,此诗遂成盛唐边塞诗最后一道鎏金残照。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盛唐边塞将士的豪情与离愁,通过密集的军事意象与历史典故,构建出壮阔而深沉的审美空间。

一、铁血豪情与历史纵深
开篇"劲虏欲南窥,扬兵护朔陲"如金石交鸣,以"劲虏"与"朔陲"的对抗性意象奠定全诗基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处化用汉代周亚夫屯兵细柳的典故,使当代戍边与历史名将形成时空叠印。赵尧、邓禹的典故运用尤见匠心——赵尧持印安邦的智谋与邓禹分麾定远的勇武(《汉书》《后汉书》均有记载),将主人公塑造成智勇双全的儒将形象。

二、饯别场景的多重张力
"野饯回三杰"至"日下怆临岐"四句展现独特的情绪转换。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特别激赏"云边愁出塞"的意象经营:飘渺的云霭与坚实的塞垣构成空间对峙,而"愁"字将自然景物情感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认为,"日下怆临岐"暗用《诗经·邶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的典制,使私人离情获得礼乐文化的厚重支撑。

三、动态意象的史诗气质
后四句如展开的战争画卷,"拔剑""挥戈"的连续动作描写被闻一多誉为"盛唐气象的典型呈现"(《唐诗杂论》)。"战马驰"的驰字尤为精妙,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一字千钧,得边塞诗神髓"。尾联"麟阁""充国"的预期式书写,既承袭汉宣帝麒麟阁绘功臣的传统(见《汉书·苏武传》),又暗含对将士的殷切期许,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此手法"结响遒劲,余韵如鼓"。

全诗在八句内完成从现实到历史、再从历史回归未来的时空跳跃,其情感张力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言:"既有横槊赋诗的慷慨,又具折柳阳关的缠绵,此盛唐边塞诗独绝处也"(《古诗考索》)。军事意象的刚健与人文关怀的柔婉在此达成完美统一。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骨遒劲,音节铿锵,岑嘉州以边塞雄浑之笔,写壮士赴敌之怀。'拔剑行人舞,挥戈战马驰'十字,如闻金铁交鸣之声。"其以"劲虏""扬兵"开篇,已见风霆之势。

近代学者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特别指出:"结句用典入化,'充国画于斯'暗合赵尚书文武双全之质。岑参善以汉将比唐臣,不惟显其功业,更见诗人期许之深。"此中"麟阁"意象,将现实军功与历史荣光绾合无痕。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章法云:"前四句如朔角吹云,先声夺人;中四句似沙场列阵,顿挫有致;末四句若凯旋奏鼓,余响不绝。"尤赏"云边愁出塞,日下怆临岐"一联,谓其"以丽景写壮怀,得阳刚阴柔相济之妙"。

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在《岑参集校注》中阐发:"此诗以事写情,因情见志。'野饯回三杰'用留侯事而不露痕迹,'军谋用六奇'化陈平典而自然贴切,可见诗人熔铸典故如盐入水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