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一载秋,朔方军幕旌旗猎猎于边塞长风之中。御史大夫赵尚书奉诏持节北巡,长安士林以诗赋相饯,右拾遗李嘉祐援笔成此雄篇,墨痕间犹见盛唐气象与烽烟并起之态。
烽燧照边关
是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已兼平卢、河东两镇,胡骑渐露南窥之意。诗首"劲虏欲南窥"五字,实为天宝危机之谶笔。朔方军作为河套屏障,肩负"扬兵护朔陲"重任,赵尚书此行乃代天子巡边整军,御史台印信(赵尧印典)与军事指挥权(邓禹分麾典)集于一身,足见玄宗朝廷御边之殷切。
帐前饯别图
三杰之喻(当指赵尚书及朔方将领)暗合萧何追韩信旧事,六奇策(用陈平佐高祖典)更显军幕谋略之深。诗人以"云边愁"对"日下怆",非独状离筵之悲,实写长安与边塞之遥望——前者仍沉醉于曲江烟柳,后者已闻羌笛怨杨柳。
剑戈映麟阁
末联"拔剑""挥戈"骤起金石之声,化用汉宣帝图霍光等功臣于麒麟阁旧事,而以赵充国屯田安边作结。此中寄托,岂止寻常颂圣?实乃希冀赵尚书能如充国般"以全制胜",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护佑大唐山河。然历史终成谶语,三年后渔阳鼙鼓动地而来,此诗遂成盛唐边塞诗最后一道鎏金残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