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圣制过潼津关创作背景
潼津关,这座矗立于秦岭余脉与黄河险滩之间的千古雄关,曾见证过多少金戈铁马的烽烟。唐玄宗开元年间,盛世的车辇碾过关前斑驳的石板,御驾东巡的华盖在崤函古道上投下辉煌的剪影。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图景中,君臣唱和的佳话被镌刻进《全唐诗》的沉香木匣。
诗人笔下"在德何夷险"的哲思,实则是开元盛世的政治隐喻。彼时张说、张九龄等贤相主政,朝廷推行"不求边功,与民休息"之策,潼关守将常以"夜不闭户"夸耀治绩。玄宗《过潼津关》原诗虽已散佚,但从奉和诗"观风复往还"的应制笔法中,犹可窥见天子巡视关隘时,群臣对"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这一儒家理想的集体诠释。
"自能同善闭"一句,暗用《道德经》"善闭无关楗"的典故。当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关中新修潼关城竣工,这座以"百二重关"著称的军事要塞,在诗人眼中竟化作"中路可无关"的坦途。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是盛唐文人特有的政治浪漫——他们将险峻的函谷古道想象为"垂衣而治"的康庄大道,将冷硬的城墙砖石升华为礼乐教化的象征。
现存史料虽未明确记载本诗作者,但从《文苑英华》将其编入"应制"类目,且与苏颋、孙逖等宫廷诗人作品并列来看,很可能是某位随驾文臣在开元盛世最后的黄金岁月里,用精妙的五绝体完成的时代注脚。当安史之乱的狼烟尚未升起之前,这些鎏金文字永远凝固了大唐帝国最璀璨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