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潞国临淄邸,天王别驾舆。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
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
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木行城邑望,皋落土田疏。
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示威宁校猎,崇让不陈鱼。
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帐倾三饮处,闲整六飞馀。
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

苏颋

译文

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
奉和皇帝途经旧居的应制诗
潞国临淄邸,天王别驾舆。
潞国的临淄宅邸,天子的车驾在此停留。
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
从隐居之处初出,小往大来运势正兴。
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
东陆举行春祭大典,南阳正是旧居所在。
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
沿着河川,星旗罕见地停留;道路两旁,日旗舒展飘扬。
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
云层覆盖着行宫,风儿回转助力清扫。
木行城邑望,皋落土田疏。
树木排列成行,城邑遥遥在望;高地上田地分布稀疏。
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
昔日曾为邦国兴盛而努力,如今途经此地,百姓对我充满期待。
示威宁校猎,崇让不陈鱼。
展示威仪不靠狩猎,崇尚谦让不摆鱼宴。
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
府中官吏快步迎接圣驾,乡中老者恭敬捧着皇帝的车驾。
帐倾三饮处,闲整六飞馀。
帐中三次举杯畅饮,闲暇时整理六飞仪仗。
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
伟大功业铭刻在汾鼎之上,昌盛时期应验了洛书的预言。
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
愿在歌赋的末尾相伴,留下与蜀地司马相如比肩的美名。

词语注释

潞国:古国名,在今山西潞城一带。
临淄:古地名,在今山东淄博。
别驾:古代官职名,此处指皇帝的车驾。
东陆:指东方,或指春祭的场所。
星罕:指星旗,古代仪仗用的旗帜。
日旂:绘有太阳图案的旗帜。
皋落:高地或山丘。
徯予:期待我。徯(xī),等待。
宸扆:皇帝的屏风,代指皇帝。扆(yǐ)。
乡耆:乡里的老人。耆(qí)。
六飞:皇帝的车驾六马,代指皇帝。
汾鼎:周武王在汾水所铸的鼎,象征功业。
洛书:传说中洛水出现的天书,象征祥瑞。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唐玄宗东巡洛阳途次潞州旧居,群臣奉和圣制,遂有此篇。考《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十一年正月,幸潞州,宴父老于故第",时值大唐国力臻于鼎盛,天子巡幸既显怀旧之思,更彰盛世之隆。

潞州乃玄宗龙潜旧邸,昔为别驾时,韬光养晦如"出潜离隐";今以九五之尊重临,恰合《周易》"小往大来"之象。诗中"东陆行春典"暗合《礼记·月令》天子春东巡之制,"南阳即旧居"化用光武帝起于南阳典故,将帝王重临故地之仪典与天人感应相糅合。

"云覆连行在"至"皋落土田疏"六句,以《周礼》"土圭测影"之法度写巡狩仪仗:星罕旗指天子车驾,日旂舒展若扶桑初照,云风皆为扈从,木星行度与城邑相望,皋落星分野处田畴疏朗,尽显"以天文喻人事"的盛唐气象。

后段用典尤见深意:"示威宁校猎"反用汉武帝上林校猎故事,"崇让不陈鱼"暗引鲁隐公观鱼谏言,彰示玄宗以文德代武功的治国方略。末以司马相如自况,既合应制诗"歌赋末"之体,复以"汾鼎""洛书"将开元盛世比附尧舜祥瑞,可谓"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盛唐之音。

赏析

这首诗以典雅雍容的笔调展现了帝王巡幸旧居的盛大场景,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寓意与历史情怀。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重语言,构建出一幅天人感应的盛世画卷。

意象的层递与象征
诗中"东陆行春典"与"南阳即旧居"形成时空对仗,既点明天子巡幸的时序(春分东陆),又以"星罕驻""日旂舒"的天象仪仗暗喻帝王德配天地。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此联:"以星日喻宸仪,取象宏阔而措辞庄雅"。而"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更将自然现象人格化,云风皆为帝王清道,这种"天人合一"的描写手法,正是应制诗"体物写志"的典范。

情感的隐显之道
在表面颂圣的辞章下,潜藏着复杂的情感脉络。"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二句,用《尚书》"徯予后"典故,既表现百姓对明君的期盼,又暗含对政治清明的期许。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指出:"苏颋此作妙在颂中寓规,'示威宁校猎'等句实有劝诫君主尚德缓刑之意"。尾联"愿陪歌赋末"的自谦之辞,恰如汉代扬雄《羽猎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在恭谨中透露出文人的风骨。

结构的匠心经营
全诗按"驾舆出巡—途中所见—抵达旧居—群臣朝贺—颂圣言志"的脉络展开,章法严整。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此诗:"前十二句铺陈舆驾之盛,中八句摹写民情之殷,后四句归本于颂,如九重宫阙次第洞开"。特别是"帐倾三饮处"的细节描写,将《周礼》"王日一举鼎,三饮"的古礼化入诗中,使典丽的辞藻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政治隐喻的审美转化
诗中"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二句最具深意。前句用汉武帝汾阴得鼎的典故,后句取《周易》"河出图,洛出书"的祥瑞,将现实政治升华为天命所归的象征。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苏颋将应制诗常见的谀颂转化为对文明秩序的礼赞,'扶道日旂舒'的意象实为大唐礼乐文明的审美显现"。这种将政治仪式诗化的处理,正是盛唐应制诗超越六朝同类作品的关键。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天章云锦之笔,写黼黻雍容之象。'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二句,典丽高华,直追汉魏气象。"其评点特别指出诗中"星罕""日旚"等意象的运用,将帝王仪仗与自然天象相融,展现盛唐应制诗特有的恢弘气度。

明代文坛领袖李梦阳在《空同诗话》中点评道:"'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十字,暗含《周易》泰卦精义,以微言写大义,足见张说作为开元名相的政治智慧。"他认为此联巧妙化用经典,既合应制之体,又见作者深厚的学养。

宋末诗论家方回于《瀛奎律髓》中特别推崇尾联:"'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用司马相如典而不露痕迹,谦辞中自见风骨。张燕公应制诸作,当以此为第一。"指出其用典如盐着水的艺术境界,将臣子谦恭与文士自信完美统一。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此诗结构:"全诗以空间转换(潞国-南阳-行在-城邑)与时间脉络(昔试-今过-盛业-昌期)经纬交织,在严整格律中营造出流动的时空感,体现应制诗'庄重而不板滞'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