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年间,大唐王朝正值盛世气象,朝堂之上英才济济,诗坛之中雅韵流长。此诗诞生于张九龄执掌文翰的鼎盛时期,时任中书侍郎的诗人与崔尚书、陆卿、刘卿等重臣雅集唱和,以诗笔勾勒出一幅盛唐官僚文人的精神画卷。
史载崔尚书即崔日用,乃玄宗朝著名"折冲之臣",其赠诗原作虽已散佚,然从张九龄奉和诗中"类从皆有召,声应乃无违"之句,可窥见当时朝廷"君臣相得"的政治理想。诗中"避堂贻后政,扫第发前几"用《汉书》丙吉问牛典故,暗喻贤臣当关注民生根本;"出曳仙人履"化用王乔凫舄之事,彰显唐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与文人风骨的追求。
细味"省中何赫奕,庭际满芳菲"之句,恰与《唐六典》记载尚书省"其地望与政事堂相亚"的盛况呼应。而"吏部端清鉴"等句,实为对当时吏部选官"身言书判"标准的诗意呈现。末章"巨源林下契"借竹林七贤山涛(字巨源)之典,将这场宫廷唱和提升至魏晋风流的境界,展现盛唐文人既能"肃紫机"于庙堂,又可"同归"于林泉的双重精神向度。
此作既承袭六朝应制诗的典雅华美,又注入盛唐特有的恢弘气度,在骈俪工整的辞藻间,流动着"开元之治"特有的从容与自信。那些金銮殿上的玉佩鸣响、省中庭前的芳菲摇曳,最终都化作诗行里永恒的大唐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