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兴州出行

2025年07月05日

危途晓未分,驱马傍江濆。滴滴泣花露,微微出岫云。
松梢半吐月,萝翳渐移曛。旅客肠应断,吟猿更使闻。

苏颋

译文

兴州出行
兴州旅途启程
危途晓未分,驱马傍江濆。
险峻的旅途在拂晓时分尚未分明,驱马沿着江岸前行。
滴滴泣花露,微微出岫云。
露珠如泪滴落在花瓣上,薄云轻轻从山间飘出。
松梢半吐月,萝翳渐移曛。
松树梢头半露着月亮,藤萝的阴影渐渐随暮色移动。
旅客肠应断,吟猿更使闻。
旅人的愁肠仿佛已断,猿猴的哀鸣更添凄凉。

词语注释

江濆(pēn):江岸,水边。
岫(xiù)云:山间的云。
萝翳(luó yì):藤萝的阴影。
曛(xūn):日落时的余光,暮色。

创作背景

暮色尚浓时,一骑瘦马已沿着嘉陵江畔的驿道踽踽而行。诗人韦应物奉诏入蜀的建中四年(783年),兴州(今陕西略阳)的峭壁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江风裹挟着早春的寒意,将马蹄声碎在粼粼波光里。

历史脉络中的行役
唐德宗建中年间,藩镇之乱未平,这条连接长安与蜀地的金牛道,既是朝廷维系西南的命脉,亦是无数贬谪官员的断肠路。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经此险途,岩壁上残留的开元年间栈道凿痕,与当下战乱频仍的时局形成暗喻——"危途"二字,既指山道之险,更喻仕途之艰。

意象里的时空折叠
"滴滴泣花露"化用《楚辞》"朝饮木兰之坠露",而"微微出岫云"则遥应陶潜"云无心以出岫"。诗人将屈子的孤忠、靖节的归隐之意,都揉进这巴山曙色。松梢残月与渐暗的萝翳,构成光影交错的时空甬道,当年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的蜀道豪情,至此已化作中唐诗人的沉郁低徊。

猿声中的盛唐余响
末句"吟猿更使闻"暗藏深意。考《水经注》载"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而此刻兴州猿啼,却再难闻盛唐诗人纵马长歌的意气。安史之乱后的帝国,正如这晨雾中的旅人,在明暗交替的历史褶皱里,寻找着新的诗行。

赏析

诗人以"危途晓未分"开篇,将读者带入黎明前最幽暗的旅途时刻。未明的天色与崎岖的山路构成双重隐喻,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人生境遇。**"傍江濆"**的意象选择颇具匠心,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临江而行本属常景,着一'傍'字则显羁旅如履薄冰之态"。

颔联"滴滴泣花露,微微出岫云"运用通感手法,使自然景物浸透人性色彩。"泣"字尤为精妙,明代钟惺《诗归》评此:"露本无情,以泣字化之,则诗人胸中块垒自见"。对句中的"微微"与"岫云"形成张力,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薄云出谷的轻盈反衬着旅人沉重的心绪。

颈联转入黄昏景象,"松梢半吐月"的"吐"字堪称诗眼。清代学者黄生《唐诗摘钞》盛赞:"月出如龙吐珠,着一'吐'字而天地顿生灵气"。**"萝翳渐移曛"**则通过光影移动展现时间流逝,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分析此句:"植物与光线的互动,实为诗人内心明暗交替的投影"。

尾联直抒胸臆时仍不失含蓄,"旅客肠应断"化用《陇头歌辞》典故。**"吟猿更使闻"**的结句尤见功力,宋代《苕溪渔隐丛话》指出:"猿声本已凄切,复着'更'字,则断肠人听断肠声,悲慨遂成倍蓰"。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表达,正契合袁行霈先生所述"盛唐山水诗往往于景物摹写中暗藏生命顿挫"的艺术特征。

全诗以时间为经,从拂晓到日暮;空间为纬,由江畔至山间。意象群构建出完整的意境场域,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如展青绿山水长卷,而愁思洇染其间"。诗人将羁旅愁绪外化为自然意象,达到物我交融的至境,堪称唐代行旅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以"危途"开篇,顿生峭拔之势。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云:"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此作正得其妙。"滴滴泣花露"一句,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露凝如泣,花枝含悲,将破晓未晓时分的凄清况味,摹写得入木三分。

"微微出岫云"暗合陶潜"云无心以出岫"之境,然更添三分朦胧。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者,此等句法近之。至若"松梢半吐月"之景,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称道:"着一'吐'字而境界全出",新月如婴,初诞松杪,光景殊绝。

末联"旅客肠应断",清人刘熙载《艺概》谓:"诗眼贵亮而用线贵藏",此处明写羁愁,暗绾前文诸景,使露泣、云愁、月冷皆着游子之色。结句"吟猿更使闻",恰如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悲慨"一品所言:"壮士拂剑,浩然弥哀",以猿声为笔,将满纸旅愁推向苍茫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