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尚浓时,一骑瘦马已沿着嘉陵江畔的驿道踽踽而行。诗人韦应物奉诏入蜀的建中四年(783年),兴州(今陕西略阳)的峭壁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江风裹挟着早春的寒意,将马蹄声碎在粼粼波光里。
历史脉络中的行役
唐德宗建中年间,藩镇之乱未平,这条连接长安与蜀地的金牛道,既是朝廷维系西南的命脉,亦是无数贬谪官员的断肠路。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经此险途,岩壁上残留的开元年间栈道凿痕,与当下战乱频仍的时局形成暗喻——"危途"二字,既指山道之险,更喻仕途之艰。
意象里的时空折叠
"滴滴泣花露"化用《楚辞》"朝饮木兰之坠露",而"微微出岫云"则遥应陶潜"云无心以出岫"。诗人将屈子的孤忠、靖节的归隐之意,都揉进这巴山曙色。松梢残月与渐暗的萝翳,构成光影交错的时空甬道,当年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的蜀道豪情,至此已化作中唐诗人的沉郁低徊。
猿声中的盛唐余响
末句"吟猿更使闻"暗藏深意。考《水经注》载"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而此刻兴州猿啼,却再难闻盛唐诗人纵马长歌的意气。安史之乱后的帝国,正如这晨雾中的旅人,在明暗交替的历史褶皱里,寻找着新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