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年(714年)的春日,长安城柳色初新,大明宫的飞檐在晨光中投下庄严的阴影。唐玄宗李隆基端坐于金銮殿上,朱笔御批了那道改变历史的诏书——将宗室女金城公主赐婚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这已是继文成公主之后,大唐第二位和亲吐蕃的公主。
翰林院的沉香在青铜兽炉中袅袅升起,奉命应制的诗人凝望案头鎏金地图。笔尖悬在"析支"(古羌族聚居地)与"逻些"(今拉萨)之间,仿佛看见送亲队伍正穿越陇西古道。史官曾记载吐蕃使者"献马千匹、金二千两"求亲的盛况,而此刻诗人耳畔却响起《秦王破阵乐》与吐蕃筚篥的奇异交融。
当"转罽轮"(吐蕃毡车)的意象落在绢帛上时,殿外恰好传来掖庭教坊新谱的《凉州词》。胡琴的幽咽让诗人想起六十年前文成公主带去的琵琶,如今正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中永恒微笑。玄宗"偃兵革"的国策与"汉家亲"的期待,在这首应制诗中化作"月伴人"的温柔隐喻——那轮照耀过长安驿道与青藏雪峰的明月,终将成为两个文明最沉默的见证者。
玉门关外的风沙卷起公主车驾的璎珞,诗人不知道,这次和亲将促成开元七年(719年)的唐蕃"赤岭会盟"。但笔下"风嘶马"的苍凉与"断肠望"的缠绵,已为后世留下了比《旧唐书·吐蕃传》更鲜活的民族记忆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