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帝女出天津,和戎转罽轮。川经断肠望,地与析支邻。
奏曲风嘶马,衔悲月伴人。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亲。

苏颋

译文

帝女出天津
公主从皇城出发
和戎转罽轮
为了和平远嫁异域,车轮滚滚向前
川经断肠望
途经河流,回望故乡,肝肠寸断
地与析支邻
所到之地与西蕃接壤
奏曲风嘶马
奏响离别的乐曲,风声萧萧,马儿嘶鸣
衔悲月伴人
怀着悲伤,唯有明月相伴
旋知偃兵革
很快就能知道战争平息
长是汉家亲
永远是大唐的亲人

词语注释

罽轮(jì lún):装饰有毛毡的车轮,这里指公主的车驾。
析支(xī zhī):古代对西蕃的别称。
偃兵革(yǎn bīng gé):停止战争。偃,停止;兵革,代指战争。

创作背景

开元二年(714年)的春日,长安城柳色初新,大明宫的飞檐在晨光中投下庄严的阴影。唐玄宗李隆基端坐于金銮殿上,朱笔御批了那道改变历史的诏书——将宗室女金城公主赐婚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这已是继文成公主之后,大唐第二位和亲吐蕃的公主。

翰林院的沉香在青铜兽炉中袅袅升起,奉命应制的诗人凝望案头鎏金地图。笔尖悬在"析支"(古羌族聚居地)与"逻些"(今拉萨)之间,仿佛看见送亲队伍正穿越陇西古道。史官曾记载吐蕃使者"献马千匹、金二千两"求亲的盛况,而此刻诗人耳畔却响起《秦王破阵乐》与吐蕃筚篥的奇异交融。

当"转罽轮"(吐蕃毡车)的意象落在绢帛上时,殿外恰好传来掖庭教坊新谱的《凉州词》。胡琴的幽咽让诗人想起六十年前文成公主带去的琵琶,如今正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中永恒微笑。玄宗"偃兵革"的国策与"汉家亲"的期待,在这首应制诗中化作"月伴人"的温柔隐喻——那轮照耀过长安驿道与青藏雪峰的明月,终将成为两个文明最沉默的见证者。

玉门关外的风沙卷起公主车驾的璎珞,诗人不知道,这次和亲将促成开元七年(719年)的唐蕃"赤岭会盟"。但笔下"风嘶马"的苍凉与"断肠望"的缠绵,已为后世留下了比《旧唐书·吐蕃传》更鲜活的民族记忆切片。

赏析

这首诗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宫廷应制诗中的家国情怀与边塞风情。

意象的时空交响
诗中"天津"与"析支"形成地理空间的强烈张力,前者指长安皇城的渡口,后者为古羌族聚居地(今青海境内),通过"川经断肠望"的视觉延伸,构建出横跨中原与边疆的壮阔图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空间转换"以地理的辽远衬托政治的深远",彰显唐王朝"怀柔远人"的统治智慧。"风嘶马"与"月伴人"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马鸣的苍劲与月色的凄清构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渲染,恰如任文京在《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中所言:"风马意象承载着征戍之苦,而孤月则成为思乡情感的永恒载体。"

情感的明暗相生
表层叙事中,"转罽轮"(罽为吐蕃毛织品)展现和亲队伍的华美仪仗,暗合应制诗对王朝威仪的颂扬要求。但"衔悲"二字揭开了情感暗流,学者戴伟华在《唐代文学综论》中分析:"'悲'字既含公主离乡之痛,又藏诗人对边疆安宁的忧思,这种复合情感正是盛唐边塞诗的典型特征。"尾联"旋知偃兵革"的军事想象与"长是汉家亲"的政治期许形成因果呼应,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评点:"诗人将短暂的和平愿景升华为永恒的民族亲情,体现了唐人对'天下大同'的理想化构建。"

修辞的克制之美
全诗未直写公主泪颜或边关血火,而是通过"断肠望"的间接描写与"月伴人"的拟人手法传递情感。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特别赞赏这种表达:"唐代宫廷诗人擅长用典雅的节制表现深刻的政治情感,此诗正是以'奏曲''衔悲'的含蓄笔法,完成对和亲政策从个体情感到国家叙事的升华。"这种"哀而不伤"的审美取向,既符合应制诗的礼仪要求,又超越了简单的政治颂扬,展现出盛唐诗歌特有的气象与格局。

点评

此篇《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以典雅深婉之笔,写尽和亲公主的离愁与家国大义。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川经断肠望,地与析支邻'十字,写尽天涯孤旅之悲,而气骨自高,不堕哀怨窠臼。"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亦评点道:"'奏曲风嘶马,衔悲月伴人',以塞外风物衬离情,马嘶月冷中自见壮烈,非寻常闺怨可比。"

诗中"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亲"二句尤为后世称道。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解析:"结句振起全篇,将儿女私情升华至胡汉和亲的宏阔境界,所谓'以柔肠运健笔'者也。"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则指出:"此诗深得应制体之精髓,既合'温柔敦厚'之旨,又具'骨气端翔'之美,堪称盛唐边塞和亲诗的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