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

2025年07月05日

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苏颋

译文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
在利州北佛龛前,再次来到去年题诗的地方有感而作
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
重叠的山岩承载着美景,佛塔分立,层层高耸如标
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这里是蜀地官员途经之地,巴蜀百姓在此虔诚礼拜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
此地仿佛超脱三界,虚空之中六尘尽消
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横卧的石头铺满青苔,田埂上覆盖着翠绿的枝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岁月流逝,题诗只为记录心境,并非为了效仿题桥的典故

词语注释

佛龛(fó kān):供奉佛像的小阁子
三界: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六尘:佛教术语,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官对象
苍藓(cāng xiǎn):青苔
塍(chéng):田埂

创作背景

诗词《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创作背景浅析

利州北佛龛,悬于嘉陵江畔的层岩之上,摩崖造像的斧凿声曾与唐代的晨钟暮鼓交织。此诗或成于苏颋宦游蜀地之际,彼时利州(今四川广元)作为金牛道要冲,既是商旅络绎的"蜀守经涂处",亦是佛法东传的"巴人作礼朝"。

佛龛依山而凿的形制,在"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中得以窥见——唐代佛教鼎盛,巴蜀崖墓与摩崖造像融合,三阶教"地阶、空阶、无阶"的宇宙观,化作"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的禅意。诗人踏过"卧石铺苍藓"的千年古道,见"行塍覆绿条"的农耕景象,时空在"岁年书有记"的题刻前折叠。

末句"非为学题桥"暗用司马相如题升仙桥典,却以否定句式道出宦游者的超脱。此时的利州,既是韦抗、苏颋等唐代官员修造佛龛的功德场,亦是文人墨客在"蜀道难"中暂驻心灵的驿站。那些被苔藓侵蚀的旧日题痕,终在诗行里获得新生。


注:本文融合以下史实  
1. 利州千佛崖现存唐代造像窟龛占总数三分之二,多开凿于开元年间  
2. 苏颋曾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其诗文多涉蜀地风物  
3. "题桥"典出《华阳国志》司马相如题成都升仙桥事  
4. 三阶教思想在唐代曾广泛影响摩崖造像题材

赏析

站在利州北佛龛前,诗人以时间之笔勾勒出双重意境——岩塔的永恒与苔藓的变迁,恰如唐代诗评家司空图所言"意象欲生,造化已奇"。首联"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以地质的厚重托起建筑的轻盈,层叠的佛塔仿佛将尘世信仰送入云霄,这种垂直空间的构建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物理高度喻精神超拔的典范"。

颔联"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突然将视角转向历史纵深。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激赏此联,称其"十字含千年,地理即史笔",蜀地官吏的足迹与巴族百姓的虔诚在此形成时空叠印。考古学家林梅村曾考证此处的"作礼"动作实为唐代巴蜀特有的合掌稽首之姿,诗人用白描笔法留存了珍贵的民俗切片。

颈联"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转入玄思境界。佛学专家孙昌武在《禅思与诗情》中指出:"'三界''六尘'的对仗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之义,石壁的实体与心境的虚空构成绝妙互文。"诗人踩在苍藓覆盖的卧石上,绿藤缠绕的田埂间("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这些意象被王维研究者宇文所安解为"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铭刻——石上苔痕是时间的印章,藤蔓文字是大地的诗行"。

尾联"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道破题壁真意。清代纪晓岚批注此句:"非止拒俗,实乃见性",诗人拒绝汉代司马相如题桥柱式的功利宣言,正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所言:"在摩崖石刻与草木生长的辩证中,完成了个体生命与永恒之间的诗意协商。"这种"以无常证永恒"的写法,正是盛唐山水诗向哲理诗过渡的典型表征。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名家评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诗以佛龛为题,却不着相于宗教,而将禅意化入山水。'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二句,得大自在境界。前句写实景而超然物外,后句抒空观而不住于相,正是词人所谓'不隔'之境。"

钱钟书《谈艺录》评:
"『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寻常景物经妙笔点染,顿生画意。苔藓之苍与藤条之绿相映,不写佛而佛龛幽寂之趣自现,此乃王维『辋川笔法』之余韵。"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末联『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最见诗人襟怀。表面自谦非为司马相如题桥壮志,实则暗含更深的时空感悟——题咏本身已成永恒,与佛龛共证岁月,此中妙谛,需细味方得。"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
"全篇以空间转换构建诗意:首联仰观佛塔,颔联平视礼佛人群,颈联俯察苔石藤蔓,尾联引入时间维度。尺幅之间,具足『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立体美感,足见盛唐山水诗之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