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创作背景浅析
利州北佛龛,悬于嘉陵江畔的层岩之上,摩崖造像的斧凿声曾与唐代的晨钟暮鼓交织。此诗或成于苏颋宦游蜀地之际,彼时利州(今四川广元)作为金牛道要冲,既是商旅络绎的"蜀守经涂处",亦是佛法东传的"巴人作礼朝"。
佛龛依山而凿的形制,在"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中得以窥见——唐代佛教鼎盛,巴蜀崖墓与摩崖造像融合,三阶教"地阶、空阶、无阶"的宇宙观,化作"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的禅意。诗人踏过"卧石铺苍藓"的千年古道,见"行塍覆绿条"的农耕景象,时空在"岁年书有记"的题刻前折叠。
末句"非为学题桥"暗用司马相如题升仙桥典,却以否定句式道出宦游者的超脱。此时的利州,既是韦抗、苏颋等唐代官员修造佛龛的功德场,亦是文人墨客在"蜀道难"中暂驻心灵的驿站。那些被苔藓侵蚀的旧日题痕,终在诗行里获得新生。
注:本文融合以下史实
1. 利州千佛崖现存唐代造像窟龛占总数三分之二,多开凿于开元年间
2. 苏颋曾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其诗文多涉蜀地风物
3. "题桥"典出《华阳国志》司马相如题成都升仙桥事
4. 三阶教思想在唐代曾广泛影响摩崖造像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