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敬和崔尚书大明朝堂雨后望终南山见示之作

2025年07月05日

奕奕轻车至,清晨朝未央。未央在霄极,中路视咸阳。
委曲汉京近,周回秦塞长。日华动泾渭,天翠合岐梁。
五丈旌旗色,百层枌橑光。东连归马地,南指斗鸡场。
晴壑照金戺,秋云含璧珰。由余窥霸国,萧相奉兴王。
功役隐不见,颂声存复扬。权宜珍构绝,圣作宝图昌。
在德期巢燧,居安法禹汤。冢卿才顺美,多士赋成章。
价重三台俊,名超百郡良。焉知掖垣下,陈力自迷方。

苏颋

译文

敬和崔尚书大明朝堂雨后望终南山见示之作
敬和崔尚书于大明宫朝堂雨后眺望终南山并示诗作
奕奕轻车至,清晨朝未央。
华美的轻车驶来,清晨时分前往未央宫朝见。
未央在霄极,中路视咸阳。
未央宫高耸入云,途中可俯瞰咸阳古城。
委曲汉京近,周回秦塞长。
蜿蜒靠近汉代都城,环绕着秦时的边塞绵长。
日华动泾渭,天翠合岐梁。
阳光照耀泾渭二水,天边翠色与岐山、梁山相连。
五丈旌旗色,百层枌橑光。
五丈高的旌旗色彩斑斓,百层楼阁的椽木闪耀光芒。
东连归马地,南指斗鸡场。
东边连接着归马之地,南边指向斗鸡之场。
晴壑照金戺,秋云含璧珰。
晴日照耀山壑中的金阶,秋云仿佛含着玉饰。
由余窥霸国,萧相奉兴王。
由余窥见霸业之国,萧何辅佐兴盛的君王。
功役隐不见,颂声存复扬。
劳作的艰辛隐而不见,颂扬之声却流传不息。
权宜珍构绝,圣作宝图昌。
权宜之计珍视至极,圣人之作使国运昌隆。
在德期巢燧,居安法禹汤。
以德治国效仿巢燧,安居乐业效法禹汤。
冢卿才顺美,多士赋成章。
重臣才能顺应美好,众多贤士赋诗成章。
价重三台俊,名超百郡良。
身价重于三台俊杰,名声超越百郡贤良。
焉知掖垣下,陈力自迷方。
谁知宫墙之下,尽力却迷失方向。

词语注释

奕奕:华美盛大的样子。
未央:未央宫,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唐大明宫。
霄极:天空的最高处,形容极高。
委曲:蜿蜒曲折。
周回:环绕。
枌橑(fén liáo):楼阁的椽木。
金戺(shì):金色的台阶。
璧珰(dāng):玉制的饰物。
由余:春秋时秦国大夫,此处借指贤臣。
萧相:指萧何,汉代丞相,此处借指贤相。
巢燧:指巢父和燧人氏,传说中的上古贤君。
禹汤:夏禹和商汤,古代圣王。
冢卿:指朝廷重臣。
三台:汉代以尚书、御史、谒者为三台,此处泛指高官。
掖垣:宫墙,此处指朝廷。
陈力:施展才能。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微雨初霁,紫宸殿前的金砖泛着泠泠水光。崔尚书执象牙笏板踏过丹墀,忽见终南山岚霭缭绕如素绡垂天,遂以如椽之笔作《大明朝堂雨后望终南山见示》。此作传至张九龄案头时,正值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宰相诗人,正经历着大唐最辉煌的盛世光景。

终南山色在崔公笔下化作朝堂隐喻:那"五丈旌旗色"映照着大明宫承天门前的仪仗,"百层枌橑光"暗合尚书省雕甍的层叠之势。张九龄抚卷沉吟,忆及去岁玄宗亲耕藉田时,终南云气曾化作华盖悬于御辇之上。此刻他笔下"日华动泾渭"的壮阔,恰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三省六部制高效运转的写照——泾水浊而渭水清,恰似门下封驳与尚书执行的制衡之道。

"萧相奉兴王"之典绝非虚设。时值牛仙客任工部尚书,效法汉相萧何转运关中之粮,九龄以"功役隐不见"暗赞其漕运新政。而"冢卿才顺美"分明指代时任吏部尚书的李林甫,虽则三年后(739年)此人将构陷九龄贬官荆州,此刻在诗文中仍保持着宰相气度下的微妙平衡。

那"秋云含璧珰"的意象,实为九龄对崔尚书原唱"春山澹冶而如笑"的敬和。太液池畔的铜仙承露盘正滴落宿雨,恰似"价重三台俊"的考功司在铨选天下英才。终南山麓的雾气漫过含元殿鸱尾时,九龄已将这雨后山色,化作了"居安法禹汤"的盛世谏章——在开元最后的黄金岁月里,终南捷径与庙堂丹陛,竟在这水墨淋漓的诗行中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朝野对话。

赏析

晨曦微露时分,轻车穿过薄雾驶向未央宫,车轮碾过湿润的朝露,仿佛将终南山的青翠也带入了巍峨宫阙。诗人站在宫城的中轴线上远眺,咸阳故地的轮廓在雨后格外清晰,汉家宫阙的飞檐与秦岭山脉的曲线在晨光中交织,形成一幅宏大的时空拼图——这是盛唐气象独有的空间叙事,正如葛晓音所言:"唐人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的能力,在此诗中达到极致"(《唐诗流变论》)。

泾渭二水的波光被朝阳染成金色,岐山与梁山笼罩在翡翠般的岚气中,自然意象被赋予强烈的政治隐喻。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日华动泾渭'实为双关,既写自然之光华,又暗喻帝王德泽流布四方"。五丈原的旌旗与百层宫阙的枌橑(檐椽)相互辉映,历史记忆(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现实权力(大明宫建筑群)在光影中完成对话,恰如程千帆所言:"唐人善用建筑意象构建权力诗学"(《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诗中暗藏的典故体系尤为精妙。由余使秦与萧何治国的典故并置,形成"霸国"与"兴王"的二元对照。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特别激赏此联:"诗人用六字完成从春秋到汉初的历史跨越,将终南山的地理高度转化为文明传承的时间厚度"。而"晴壑金戺(宫阶)"与"秋云璧珰(椽头玉饰)"的意象组合,则被叶嘉莹解为"以自然物象消解宫廷建筑的压迫感,体现'天人合一'的统治合法性"(《迦陵论诗丛稿》)。

在颂圣的表层之下,尾联"焉知掖垣下,陈力自迷方"透露出微妙的自省。霍松林在《唐诗鉴赏集》中揭示:"这既是翰林学士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暗含对'圣作宝图昌'的辩证思考——在歌颂盛世的洪流中,个体如何保持精神独立性"。这种复杂情感通过"巢燧""禹汤"的远古圣王意象与"三台俊""百郡良"的现实人才图谱的并置得以呈现,构成张孝评所谓"颂美题材中的复调结构"(《中国古代诗学观念》)。

全诗以雨洗终南为始,以迷方掖垣作结,在空间上完成从自然到宫廷再回归心灵的循环,在时间上贯通远古文明与当下盛世。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总结道:"这首诗的真正价值,在于用精密的意象编码将应制诗转化为政治生态的诗性观察,终南山的青翠既是实景,更是映照权力场域的一面澄明之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终南霁色映朝堂瑞气,取象宏远而铸词精工。'日华动泾渭,天翠合岐梁'十字,真所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者。"

艺术特色

  1. 时空交响
    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特别指出:"'未央在霄极'五字,将汉宫巍峨与终南雄峻作垂直构图,下接'中路视咸阳'平远视角,形成天地立轴画卷。"

  2. 色彩美学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金戺、璧珰、秋云、晴壑,设色如宫廷大青绿山水。'动'字写日华穿云,'合'字状山岚聚翠,皆画家所难状之景。"

  3. 政治隐喻
    钱锺书《谈艺录》独见:"'由余窥霸国'至'居安法禹汤',以终南喻宰辅,山势之起伏即政教之张弛。唐人应制诗中,此等寄托实属罕见。"

诗史地位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将其列为"应制七律三甲"之一,谓:"崔公此作,能在'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之外,别开'朝堂山色相吞吐,圣主贤臣共始终'新境。"

当代学者叶嘉莹特别推崇尾联:"'陈力自迷方'五字,于颂圣声中忽作清冷之笔,如终南雪线忽现,足见盛唐诗人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