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长安城,微雨初霁,紫宸殿前的金砖泛着泠泠水光。崔尚书执象牙笏板踏过丹墀,忽见终南山岚霭缭绕如素绡垂天,遂以如椽之笔作《大明朝堂雨后望终南山见示》。此作传至张九龄案头时,正值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宰相诗人,正经历着大唐最辉煌的盛世光景。
终南山色在崔公笔下化作朝堂隐喻:那"五丈旌旗色"映照着大明宫承天门前的仪仗,"百层枌橑光"暗合尚书省雕甍的层叠之势。张九龄抚卷沉吟,忆及去岁玄宗亲耕藉田时,终南云气曾化作华盖悬于御辇之上。此刻他笔下"日华动泾渭"的壮阔,恰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三省六部制高效运转的写照——泾水浊而渭水清,恰似门下封驳与尚书执行的制衡之道。
"萧相奉兴王"之典绝非虚设。时值牛仙客任工部尚书,效法汉相萧何转运关中之粮,九龄以"功役隐不见"暗赞其漕运新政。而"冢卿才顺美"分明指代时任吏部尚书的李林甫,虽则三年后(739年)此人将构陷九龄贬官荆州,此刻在诗文中仍保持着宰相气度下的微妙平衡。
那"秋云含璧珰"的意象,实为九龄对崔尚书原唱"春山澹冶而如笑"的敬和。太液池畔的铜仙承露盘正滴落宿雨,恰似"价重三台俊"的考功司在铨选天下英才。终南山麓的雾气漫过含元殿鸱尾时,九龄已将这雨后山色,化作了"居安法禹汤"的盛世谏章——在开元最后的黄金岁月里,终南捷径与庙堂丹陛,竟在这水墨淋漓的诗行中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朝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