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扈从鄠杜间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

2025年07月05日

翠辇红旗出帝京,长杨鄠杜昔知名。云山一一看皆美,
竹树萧萧画不成。羽骑将过持袂拂,香车欲度卷帘行。
汉家曾草巡游赋,何似今来应圣明。

苏颋

译文

扈从鄠杜间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
随行于鄠杜之间,敬呈给刑部尚书舅父崔黄门及马常侍
翠辇红旗出帝京
翠绿的车驾与红旗从京城出发
长杨鄠杜昔知名
长杨与鄠杜一带昔日便享有盛名
云山一一看皆美
云与山处处皆美,令人目不暇接
竹树萧萧画不成
竹林与树木沙沙作响,美景难以用画笔描绘
羽骑将过持袂拂
羽林骑兵经过时,衣袖随风轻拂
香车欲度卷帘行
香车即将驶过,车帘卷起前行
汉家曾草巡游赋
汉朝时曾写下巡游的赋文
何似今来应圣明
又怎比得上今日圣明之世的盛况

词语注释

扈从(hù cóng):随从,跟随
鄠杜(hù dù):指鄠县和杜陵,唐代长安附近的地名
翠辇(cuì niǎn):皇帝的车驾,饰有翠羽
长杨(cháng yáng):指长杨宫,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唐宫
羽骑(yǔ qí):羽林军的骑兵
持袂(chí mèi):握着衣袖
香车(xiāng chē):装饰华美的车
卷帘(juǎn lián):卷起车帘
汉家(hàn jiā):汉朝,此处借指唐朝
圣明(shèng míng):指皇帝英明,时代昌盛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鄠杜之地烟柳如幕,唐玄宗的车驾在羽林卫红旗簇拥下迤逦而行。此时正值开元盛世后期,宫廷诗人苏颋以刑部尚书身份扈从天子游幸,于銮舆摇佩声中写下这首应制之作。

史载开元二十三年,玄宗曾多次巡幸长杨宫、鄠杜别馆。诗中"翠辇红旗"的华贵仪仗与"云山一一"的终南秀色相映,暗合《旧唐书》所载天子"每岁幸温汤,旌门羽骑相望"的盛况。诗人以"竹树萧萧"化用《诗经·小雅》"萧萧马鸣"的典故,将皇家巡游的肃穆气象融入山水清音。

尾联"汉家巡游赋"的比拟尤见匠心。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曾命司马相如作《上林赋》以纪行猎,而苏颋在此以"应圣明"三字,既呼应了开元时期超越汉武的盛世自信,又暗含《文心雕龙》"赋体贵在体物写志"的深意。那卷帘欲度的香车,持袂恭立的羽骑,都在诗人笔下凝结成盛唐气象最生动的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扈从天子巡游鄠杜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气象与文人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雅的语言,将宫廷仪仗的华美与自然山水的灵秀完美融合。

首联"翠辇红旗出帝京"以浓墨重彩的视觉意象开篇,翡翠装饰的御辇与朱红旗帜形成鲜明色彩对比,既彰显皇家威仪,又暗含"帝京—郊野"的空间转换。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句典型体现了盛唐应制诗"气象宏阔而笔致精细"的特征。

颔联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云山一一"的实景与"竹树萧萧"的虚写构成微妙平衡。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画不成'三字最妙,既赞自然之鬼斧神工,又显诗人谦逊之态"。飘动的竹影与静立的云山形成动静交织的画卷。

颈联转入仪仗描写,"羽骑""香车"的华美器物与"持袂拂""卷帘行"的优雅动作相得益彰。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联:"以细节见整体,皇家气派不写而自现"。拂袖卷帘的细微动作,反而比直接描写仪仗更显尊贵。

尾联用汉赋典故收束全篇,钱钟书《谈艺录》评此联:"古今对照间,既守应制诗颂圣本分,又含文人自矜之意"。草赋的"曾"与应制的"今"形成时间纵轴,将个人创作置于历史传统中审视。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而多层次:表面是对圣明时代的礼赞,内里却流动着文人特有的艺术自得。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道:"在严整的应制框架下,诗人仍巧妙注入了对自然美的惊喜发现"。这种"颂圣而不卑,写景而不媚"的平衡,正是盛唐宫廷诗的独特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画境入诗境,'云山一一'二句,真所谓'诗中有画'者。扈从之作能脱尽谀颂之气,而将帝畿风物写得灵秀动人,此子昂(苏颋)高处。"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评点道:"'羽骑持袂'、'香车卷帘'二联,不写仪仗之盛而写人情之雅,扈从诗另开生面。末联用汉赋典故,似谦实颂,深得《诗经》'颂而不谀'之旨。"

近世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分析:"此诗妙在将鄠杜寻常景物点染成皇家气象。'竹树萧萧'本属野趣,与'翠辇红旗'相映,顿生华采。苏颋以台阁之笔写山林之致,遂成此金声玉振之作。"

当代唐诗研究专家傅璇琮先生特别指出:"苏颋此诗体现盛唐气象的典型特征——既有'云山美'的自然清新,又有'应圣明'的雍容气度,将宫廷诗人的精工与山水诗人的灵动完美结合,可谓景语皆情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