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御道红旗出,芳园翠辇游。绕花开水殿,架竹起山楼。
荷芰轻薰幄,鱼龙出负舟。宁知穆天子,空赋白云秋。

苏颋

译文

御道红旗出
皇家大道上红旗招展
芳园翠辇游
美丽的园林中,翠绿的车驾缓缓行进
绕花开水殿
环绕着鲜花,临水的宫殿豁然开朗
架竹起山楼
用竹子搭建的山间楼阁高高耸立
荷芰轻薰幄
荷花和菱角的清香轻轻飘入帐幕
鱼龙出负舟
鱼儿和龙形装饰跃出水面,仿佛托起舟船
宁知穆天子
怎知道周穆王那样的天子
空赋白云秋
只能空自吟咏白云和秋天的诗句

词语注释

翠辇(cuì niǎn):装饰华美的帝王车驾
荷芰(hé jì):荷花和菱角
薰幄(xūn wò):散发着香气的帐幕
穆天子:指周穆王,传说他曾西游与西王母相会

创作背景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大唐正值盛世华章,玄宗皇帝常于春日率群臣游幸芙蓉园,宴饮赋诗以彰文治。芙蓉园乃长安东南隅之皇家禁苑,曲江碧波环绕,亭台掩映花木,每逢春至,夭桃秾李竞放,恍若瑶池仙境。

是日,龙旗迤逦出御道,翠辇碾香入芳园。诗人奉诏侍宴,见宫人以彩绸绕花为殿,新竹架起玲珑山楼,巧夺天工;荷芰清香漫透锦幄,鱼龙戏水似负仙舟。此情此景,令诗人顿生恍惚——昔年周穆王乘八骏西游,徒留《白云》之咏于瑶台,怎及今日天子与万民同乐之盛世气象?

应制之作本多歌功颂德,然此诗以"宁知""空赋"二句作结,暗将玄宗比作穆天子,既颂天子游宴之雅,亦隐谏君王莫耽溺欢娱而忘社稷。字里行间,可见开元文人"雍容揄扬中含讽喻"的独特风骨。

(注:芙蓉园遗址现存西安大唐芙蓉园,诗中"架竹起山楼"等细节与唐代《剧谈录》记载"结菰为亭""彩幄翠帱"的宫廷宴饮习俗相符)

赏析

春日的皇家宴游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场流动的盛世画卷。红旗与翠辇的色彩对映,瞬间勾勒出仪仗的华贵与春意的葱茏,这种视觉的盛宴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富丽之笔写太平气象"。水殿绕花、山楼架竹的构造,不仅展现园林匠心的精妙,更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趣——程千帆先生曾指出,唐代宫廷诗常以建筑空间"象征秩序的和谐"。

荷芰轻薰的帐幔间,暗香浮动的不仅是草木气息,更是宴饮的雅致情趣;鱼龙负舟的意象则被傅璇琮解读为"将神话元素植入现实场景,使欢宴蒙上仙境色彩"。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恰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论断:"宫廷诗人总在描摹现实时悄然打开幻想的维度。"

尾联的"穆天子"典故运用堪称全诗点睛之笔。学者叶嘉莹特别推崇此处的转折:"由极尽铺陈的欢宴突然接入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仙凡永隔,在觥筹交错中埋下淡淡的怅惘。"这种"乐极生悲"的情感曲线,正是初唐应制诗超越单纯颂圣的深层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言:"在歌颂中保持艺术的节制,这是宫廷文学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全诗如一套精密的锦缎编织术:意象的经纬中,金线绣着盛世欢歌,银丝藏着人生幽思。这种双重性使作品既符合"应制"的礼仪要求,又暗合诗人对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沉思,恰如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所说:"最优秀的应制诗,永远是戴着镣铐跳出的天鹅之舞。"

点评

此篇《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以富丽精工见长,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绕花开水殿,架竹起山楼'二句,写尽皇家园林之巧构天成,恍见九重春色在匠心神运间。"其笔法之妙,正在虚实相生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荷芰轻薰幄,鱼龙出负舟',不独状物工丽,更得宴游之神。薰风与龙舟互映,使典而不滞,如见仙家气象。"此中化用《穆天子传》典,却以"宁知"二字转出深意,钱钟书《谈艺录》谓其"结句忽作俯仰,白云秋色顿挫间,自有一段盛衰之感在焉"。

吴乔《围炉诗话》独赏其章法:"红旗翠辇开篇立骨,中联铺陈如展金碧山水,尾联以穆天子作衬,方显当代君王游宴之盛。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此之谓也。"全篇五十六字,真当得"皇家气象,诗人胸次"八字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