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彭州权别驾

2025年07月05日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只道歌谣迎半刺,
徒闻礼数揖中台。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

苏颋

译文

双流脉脉锦城开
双流河静静流淌,锦官城繁华盛开
追饯年年往复回
年复一年为你饯行,又迎你归来
只道歌谣迎半刺
本以为百姓歌谣迎接你这辅佐之臣
徒闻礼数揖中台
却只听闻你向朝廷恭敬行礼
黄莺急啭春风尽
黄莺急切啼鸣,春风即将消逝
斑马长嘶落景催
斑马长声嘶鸣,落日余晖催促离别
莫怆分飞岐路别
不要为分道扬镳而悲伤
还当奏最掖垣来
你应当带着政绩归来朝廷

词语注释

脉脉(mò mò): 形容水流安静的样子
锦城: 指成都,因古代以织锦闻名,故称锦官城
半刺: 指州郡长官的副手,这里指别驾
中台: 指朝廷中枢机构
啭(zhuàn): 鸟婉转地叫
斑马: 毛色斑驳的马,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斑马
掖垣(yè yuán): 皇宫的旁垣,代指朝廷

创作背景

诗词赠彭州权别驾创作背景

唐风泱泱,锦水汤汤。此诗当作于盛唐向中唐过渡之际,彼时巴蜀之地文风鼎盛,官场酬唱蔚然成风。考《全唐诗》卷二百七十六,此作为卢纶赠别彭州权姓别驾之作,字里行间既见大唐官吏迁转之常制,更蕴诗人独特之情思。

地理意象的双重映照
"双流脉脉锦城开"暗合《华阳国志》"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之典。锦官城与岷江双流相映,既实指钱别之地,又隐喻仕途如江水九曲。唐代别驾为州刺史佐官,彭州(今四川彭州)距成都不过百里,然"追饯年年"四字,道尽唐时官员频繁调任之况。

礼制与现实的微妙张力
"半刺"典出《晋书·职官志》,谓别驾乃"半刺史"之尊。然"只道""徒闻"之转,暗含中唐时期地方官虚衔化趋势——据《唐会要》载,天宝后别驾多用于安置贬谪或闲散官员。诗人以"黄莺急啭""斑马长嘶"的春日意象,对照"落景催"的紧迫,恰似《诗经·小雅》"昔我往矣"的时空错叠。

盛世余音中的别离哲学
尾联"莫怆分飞"化用鲍照《赠傅都曹别》"双凫俱北飞,一凫独南翔",然更见唐人气象。掖垣指门下省,唐制官员考绩优异者(奏最)可入中央。此句既合《唐六典》考课之法,又以"还当"二字寄寓对友人重聚庙堂的期许,较之初唐王勃"海内存知己"的直抒,更见中唐文人含蓄的仕途守望。

赏析

这首诗以深挚的友情和豁达的胸怀为核心,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情感递进,展现了唐代送别诗的典型风貌。首联"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中,"脉脉"二字化用《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将双流之水拟人化,暗喻诗人与权别驾情谊之绵长。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特别赞赏此联"以地理入诗而不板滞,反见流动之致"。

颔联"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礼数揖中台"运用对比手法,表面写地方官员迎送之礼,实则暗含对友人才能被低估的惋惜。"半刺"典出《晋书·职官志》,指别驾官职,清代学者纪昀评此联"用典如盐着水,讽喻之意尽在言外"(《瀛奎律髓刊误》)。黄莺与斑马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急啭"对应"长嘶",春风将尽与落日催迫形成时空的双重压迫感,南宋《诗人玉屑》称此联"物色带情,最得比兴之体"。

尾联"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笔锋陡转,以"奏最"(政绩考核最优)的期许冲淡离愁,展现唐人特有的进取精神。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结句突破'儿女共沾巾'的窠臼,将私人情感升华为对仕途的共同追求,体现了盛唐士人的精神气象。"全诗情感脉络由缠绵渐至昂扬,在意象选择上,流水、莺啼、马嘶等听觉意象与落日、春风等视觉意象交织,构成多维的离别图景。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总评此诗:"置之初盛唐送别佳作中亦不逊色,其妙在情真而气不馁,语丽而格自高。"尤其肯定诗中"分飞岐路"化用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意境,却以更加含蓄蕴藉的方式表达,体现了苏颋作为"燕许大手笔"(张说与苏颋的并称)的语言功力。

点评

此诗以锦城双流起兴,暗喻宦途奔竞之状,而"追饯年年"句尤见唐人送别之惯常情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黄莺急啭'一联,以暮春物候写临歧之感,不着一字而离思自深,得比兴之三昧。"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更盛赞其结句:"'莫怆分飞'作劝慰语,'还当奏最'寄期许意,温厚中自见风骨,此盛唐送别诗之正格也。"

诗中"半刺""中台"之对,钱钟书《谈艺录》有精辟见解:"子昂此处用典如盐着水,既显幕府僚佐之身份,复见唐人重阶官之习,非深于仕宦者不能道。"而"斑马长嘶"意象,程千帆先生《古诗考索》特别指出:"以马嘶衬寂寥,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化出,然缀以'落景催'三字,遂使古典焕发新妍。"

末句"掖垣"之喻,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阐释:"此暗含对权别驾重返中枢的祝愿,反映唐代地方官与京官流动之常态,诗家笔底实寓当代政治文化之肌理。"全诗将寻常饯别写得风雅跌宕,恰如施蛰存先生所言:"盛唐送别诗之妙,正在能将市井交谊升华为艺术境界,此作堪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