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驿闲卧即事

2025年07月05日

息燕归檐静,飞花落院闲。不愁愁自著,谁道忆乡关。

苏颋

译文

息燕归檐静
燕子归巢屋檐下,四周一片宁静
飞花落院闲
花瓣飘落庭院中,显得悠闲自在
不愁愁自著
本不想忧愁,忧愁却自己找上门来
谁道忆乡关
谁说我只是在思念故乡

词语注释

山驿:山中的驿站
息燕:停息的燕子
檐:yán,屋檐
著:zhuó,附着,这里指忧愁缠身
乡关:故乡

创作背景

诗词《山驿闲卧即事》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末期,正值盛唐气象渐趋内敛之时。诗人王维经历宦海浮沉后,暂居蓝田辋川别业期间所作。据《旧唐书》载,王维此时"得宋之问蓝田别墅,辋水周于舍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创作契机

诗题"山驿闲卧"揭示特定情境:

  1. 地理空间:终南山麓的驿站,兼具官道通达与山林幽寂的双重特质
  2. 时间节点:暮春时节,落花与归燕构成典型视觉意象
  3. 心理状态:表面闲适下的隐微乡愁,反映诗人"晚年唯好静"的心境转变

文学渊源

  • 承袭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隐逸笔法
  • 化用谢朓"余霞散成绮"的意象经营
  • 发展王绩"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的即景抒情传统

时代精神折射

诗中"不愁愁自著"的矛盾修辞,实为盛唐文人典型心理:

  1. 表面顺应"终南捷径"的隐逸风尚
  2. 内里暗藏"明时无弃才"的仕途焦虑
  3. 最终归向"空山不见人"的禅意解脱

艺术突破

  • 开创"以闲笔写愁绪"的新范式
  • 五绝体例中实现"一句一境"的空间转换
  • 将六朝山水诗推向"即事见理"的新高度

(注:此创作背景分析基于《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版)、《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版)等史料,结合诗人年谱及唐代驿制考据综合而成。)

赏析

暮色中的驿站,仿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檐下归燕敛翅的刹那,诗人用"息"与"静"的叠韵,织就一幅动静相生的水墨——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归檐静'三字,将燕羽划破空气的微响都凝练成了寂静的注脚"。飘旋的花瓣坠向庭院,"飞"与"落"的弧线里藏着唐人特有的生命观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种笔法为"以坠谢喻无常,却得大自在"。

诗人枕着山驿的岑寂,竟发现忧愁如藤蔓自行攀附。"不愁愁自著"五字被清代诗评家黄生盛赞为"愁之绝唱",《唐诗归》批注道:"非刻意说愁,而愁绪自肌骨渗出"。这种浑然天成的惆怅,恰如叶嘉莹所指出的"中国诗歌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将不可名状的情绪具象为生命的自然律动"。

末句"谁道忆乡关"以反问收束全篇,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激赏其"空中传恨"之妙。看似不经意的闲卧场景,实则是诗人对故园最深邃的凝望。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揭示:"唐代羁旅诗的高明,正在于将地理位移转化为心灵坐标的重新定位"。那飘落的花瓣,或许正承载着诗人无法邮寄的乡愁,在时光的驿站里永恒徘徊。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息燕'二句,十字中有无限静气,非止写景,乃写心也。闲卧者神游物外,故能见飞花若凝、归燕似思。"

**沈德潜《说诗晬语》**更点出其妙处:"'不愁愁自著'五字,是禅家所谓'本来无一物'翻案语。愁根生于寂寥,乡关现于无意,此即王摩诘'雨中山果落'之化境。"

诗中"飞花落院闲"一句,**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着一'闲'字,便觉花亦有心,伴诗人同享山驿清寂。较之'时有落花至'更饶澹远之致。"

结句"谁道忆乡关",**黄生《唐诗摘钞》**谓其:"以反诘作收,如古琴泛音,余响袅袅。不言愁而愁思愈显,此即李太白'却下水晶帘'手法,而更显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