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广达楼下夜侍酺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楼台绝胜宜春苑,
灯火还同不夜城。正睹人间朝市乐,忽闻天上管弦声。
酺来万舞群臣醉,喜戴千年圣主明。

苏颋

译文

东岳封回宴洛京
东岳封禅归来,在洛阳京城设宴庆贺
西墉通晚会公卿
西边的城墙下,通宵达旦地与公卿大臣们欢聚
楼台绝胜宜春苑
楼台华丽,胜过宜春苑的美景
灯火还同不夜城
灯火辉煌,宛如不夜之城
正睹人间朝市乐
正欣赏着人间朝市的欢乐
忽闻天上管弦声
忽然听到天上传来悠扬的管弦乐声
酺来万舞群臣醉
宴饮酣畅,万舞翩跹,群臣沉醉
喜戴千年圣主明
欣喜拥戴这千年难得的圣明君主

词语注释

墉(yōng):城墙
酺(pú):古代指君臣同乐的宴会
万舞:古代一种规模盛大的舞蹈

创作背景

诗词《广达楼下夜侍酺宴应制》创作背景

盛唐气象的宫廷缩影

此诗诞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正值"忆昔开元全盛日"的黄金时代。玄宗于东岳泰山完成封禅大典后返京,在洛阳广达楼设酺宴犒赏群臣。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十三年(725)冬,玄宗率百官赴泰山封禅,次年春"宴群臣于洛城南楼",与诗中"东岳封回宴洛京"的记载完全吻合。

建筑与礼制的双重辉煌

广达楼作为洛阳宫城西墉(城墙)上的标志性建筑,其规制仿长安花萼相辉楼。《唐六典》记载这类楼阁专为"赐宴观酺"而建,诗人用"绝胜宜春苑"的比喻,暗合《大唐新语》中"宫室宏丽,冠绝古今"的评述。灯火如昼的夜景描写,则呼应了《明皇杂录》所载玄宗"每正月望夜设庭燎,光照宫室"的记载。

应制诗的特殊语境

作为奉敕创作的应制诗,诗中"喜戴千年圣主明"的颂圣之辞,实为当时宫廷文学的必然要求。但张说以"正睹人间朝市乐,忽闻天上管弦声"的虚实相生笔法,巧妙将《周礼·春官》"大酺三日"的古礼与当下宴乐融合,既符合《文心雕龙》"赋颂歌赞,则羽仪乎清丽"的规范,又超越了普通应制诗的呆板。

宴饮背后的政治隐喻

"万舞群臣醉"的场景描写,暗含《诗经·鲁颂》"万舞洋洋"的典故。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此次封禅后推行"宽赋敛、省刑罚"政策,诗中"千年圣主"的赞颂,实则是对开元中期"君臣相得"政治局面的诗意呈现。这种将酺宴与国家治理相联系的手法,正是盛唐宫廷诗"雅颂得体"的典型特征。

赏析

暮色中的长安城在诗人笔下铺展成一幅流动的盛宴图卷。楼阁飞檐刺破靛蓝夜空,灯火如星子坠落人间,这"绝胜宜春苑"的壮丽与"同不夜城"的辉煌,构建出盛唐特有的空间美学。张说以建筑的光影交错为经,以宴乐的声色流动为纬,织就了帝国鼎盛时期的物质图景。

"正睹人间朝市乐"与"忽闻天上管弦声"的时空转接最具匠心。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联"将世俗欢宴与仙乐飘渺并置,形成虚实相生的审美张力",人间烟火与天庭韶乐在此刻完成精神共鸣。群臣沉醉于万舞翩跹之际,"喜戴千年圣主明"的颂声里暗藏着诗心的精微——"醉"字既写宴饮之酣,更暗喻对明君治世的陶然忘机。

管弦声在琉璃瓦上流淌的意象,被傅璇琮解为"以听觉通感构建立体时空"的典范。灯火楼台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成为"圣主明"的政治隐喻。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尾联"万舞"与"千年"的时空对仗:"以瞬时的舞蹈姿态承载永恒的政治理想,使应制诗突破礼仪文本的局限,获得美学升华。"

诗人将御宴的仪式感转化为流动的艺术体验,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此诗"在工整的应制框架中注入生命体验,七言句式如宫廷乐舞般既有严整法度又具飞扬神采"。那盏盏宫灯不仅照亮了酺宴现场,更映照着整个开元盛世的文明光泽。

点评

此篇《广达楼下夜侍酺宴应制》乃盛唐气象之绝妙写照,历代评家多有赞叹:

明代文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评曰:"'楼台绝胜宜春苑,灯火还同不夜城'二句,以九重仙阙比拟人间胜境,光焰交辉处尽显太平天子气度。其辞采之富丽,犹见开元全盛日金銮殿上烛影摇红之景。"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通篇着墨于'乐'字而暗藏颂圣之旨。'忽闻天上管弦声'句最得应制体要义,人间天上音声相和,非独状景之工,更见君臣相得之深。"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为激赏尾联:"'万舞群臣醉'五字写尽酺宴之欢,而结以'喜戴千年圣主',如百川归海,将宴乐升华为对明时圣主的礼赞。应制诗中能得此雍容气象者,唯盛唐诸公可为之。"

全诗如金线穿珠,以灯火楼台为经,管弦歌舞为纬,织就一幅盛世夜宴图。其辞藻华而不靡,颂圣雅而不谀,允为应制诗之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