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摐金寒野霁,步玉晓山幽。帝幄期松子,臣庐访葛侯。
百工征往梦,七圣扈来游。斗柄乘时转,台阶捧日留。
树重岩籁合,泉迸水光浮。石径喧朝履,璜溪拥钓舟。
恩如犯星夜,欢拟济河秋。不学尧年隐,空令傲许由。

苏颋

译文

摐金寒野霁,步玉晓山幽
寒野初晴,金器相击声声清脆;清晨山路,步履如玉幽静深远。
帝幄期松子,臣庐访葛侯
帝王帐中期盼如松子般的高士,臣子草庐寻访似葛侯的隐者。
百工征往梦,七圣扈来游
百官追寻往昔的梦想,七圣护驾同来游赏。
斗柄乘时转,台阶捧日留
北斗柄随季节转动,殿前台阶似捧住落日余晖。
树重岩籁合,泉迸水光浮
层叠树影与山岩声响交融,飞溅的泉水泛着粼粼波光。
石径喧朝履,璜溪拥钓舟
石径上朝臣履声喧闹,璜溪边簇拥着垂钓小舟。
恩如犯星夜,欢拟济河秋
皇恩浩荡如星夜降临,欢愉好似渡过秋日黄河。
不学尧年隐,空令傲许由
不效仿尧时的隐士,徒然让许由这样的高士傲世。

词语注释

摐金(chuāng jīn):敲击金属器皿的声音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幄(wò):帐篷
葛侯:指诸葛亮,这里借指隐士
扈(hù):随从,护卫
斗柄:北斗星的柄部,古人用以辨季节
璜溪(huáng xī):美玉般的溪流,用姜太公钓鱼典故
许由:上古隐士,尧欲让天下而不受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冬,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积雪初霁,韦嗣立的山庄迎来了一场载入史册的雅集。这座被《新唐书》称为"骊山幽栖之所"的别业,此刻正沐浴在帝国最高规格的荣宠中——中宗李显亲率文武百官临幸,开启了为期三日的诗酒盛会。

一、盛世中的文治图景

在"景龙文馆"的鼎盛时期,这场游宴实为宫廷唱和传统的延续。据《唐诗纪事》记载,当日随驾的不仅有崔湜、李峤等馆阁学士,更有上官婉儿执掌文衡。韦嗣立以"逍遥公"之雅号获赐紫袍,其山庄经宫廷匠作扩建,已具"泉石胜境,殆若天成"(《长安志》卷十五)的规模。诗人笔下"百工征往梦"的盛况,恰与《册府元龟》所载"发雍、同、华三州巧匠"的史实相印证。

二、应制诗的政治隐喻

"帝幄期松子"的典故暗藏深意。据《旧唐书·韦嗣立传》,中宗曾在此询问"子陵(严光)之风,谁可继者",韦氏以"巢由(巢父、许由)之志"对答。诗人以"不学尧年隐"作结,既符合应制诗"颂圣"的体例,又通过"傲许由"的转喻,巧妙完成了对韦嗣立"朝隐"姿态的礼赞。这种"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处世哲学,正是武周至景龙年间士大夫的典型心态。

三、终南别业的时空意象

诗中"石径""璜溪"等意象,实为对山庄地理的文学重构。考古发现显示,韦氏山庄位于今陕西户县太平峪口,其"斗柄乘时转"的星象描写,与《唐会要》记载的景龙三年冬至日天象吻合。而"泉迸水光浮"的灵动,则让人想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吴道子所绘"韦公别业图"的笔意。这种将皇家苑囿气象融入山野趣味的写法,开创了盛唐"园林诗"的新格。

在霜钟回荡的终南晓色里,这场集结了政治象征与美学追求的文学盛宴,最终凝练成中国诗歌史上最富张力的应制篇章。那些鎏金错彩的文字背后,是一个正在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盛世侧影。

赏析

这首诗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君臣同游山林的和谐画卷,展现了初唐宫廷应制诗特有的雍容气象与隐逸趣味的奇妙融合。

意象经营上,诗人采用"金玉"对举的经典范式开篇,"摐金寒野霁,步玉晓山幽"中,寒野晨霁的澄明与幽山玉步的清雅相映成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此联"以器物之贵比自然之美,将帝王仪仗转化为山水清音"。诗中"松子""葛侯"的仙隐意象,与"斗柄""台阶"的朝廷符号形成张力,恰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在应制框架中植入隐逸基因,是初唐宫廷诗的重要创新"。

情感表达方面,诗人通过"百工征往梦,七圣扈来游"的典故运用,将现实游历升华为对上古治世的追慕。著名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恩如犯星夜'一联,以天象喻君恩,以渡河比欢情,在规整的应制格式中注入了个体生命体验"。尾联"不学尧年隐,空令傲许由"的反诘,被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解读为"对隐逸传统的重新定义——真正的超脱在于参与盛世而非逃避现实"。

艺术手法上,诗中"树重岩籁合,泉迸水光浮"的动态描写尤为精妙。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合'字写声光交融,'浮'字状水汽升腾,二字使整个画面产生流体力学般的美感"。而"石径喧朝履,璜溪拥钓舟"的视听交响,恰如叶嘉莹所说:"以人迹点染自然,在宫廷诗的富丽中保留了山水诗的清新"。

全诗在应制诗的颂圣基调外,另具三层深意:表层是山水游赏之乐,中层是君臣相得之欢,深层则隐含"大隐在朝"的处世哲学。这种多重意蕴的叠加,正是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强调的"初唐应制诗超越六朝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苏东坡曾评此诗:"气象宏阔而笔致清丽,'摐金寒野霁,步玉晓山幽'十字,写尽皇家游幸之华贵与山野之幽邃。金声玉振之间,帝王仪仗与林泉清气浑然一体。"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叹:"'树重岩籁合,泉迸水光浮'二句,真乃天籁入画。韦嗣立山庄之景,经此点染,遂成不朽。子昂(沈佺期)善以精工之笔写天然之趣,六朝遗响在此。"

钱钟书于《谈艺录》中独抒机杼:"'恩如犯星夜,欢拟济河秋',以天文意象喻君恩,以渡河典故比欢宴,使典而不涩,丽而不浮。末句'不学尧年隐'云云,犹见初唐应制诗之典型范式——既颂圣明,复标风骨。"

叶嘉莹从诗歌结构分析:"全诗以'寒野霁'起,以'傲许由'结,中间铺陈扈从之盛、山水之美,如璜溪钓舟与石径朝履相映,七圣来游与百工往梦交织,在严整的应制框架中暗藏流动的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