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蜀城哭台州乐安少府

2025年07月05日

远游跻剑阁,长想属天台。万里隔三载,此邦余重来。
音容旷不睹,梦寐殊悠哉。边郡饶藉藉,晚庭正回回。
喜传上都封,因促傍吏开。向悟海盐客,已而梁木摧。
变衣寝门外,挥涕少城隈。却记分明得,犹持委曲猜。
师儒昔训奖,仲季时童孩。服义题书箧,邀欢泛酒杯。
暂令风雨散,仍迫岁时回。其道惟正直,其人信美偲。
白头还作尉,黄绶固非才。可叹悬蛇疾,先贻问鵩灾。
故乡闭穷壤,宿草生寒荄.零落九原去,蹉跎四序催。
曩期冬赠橘,今哭夏成梅。执礼谁为赗,居常不徇财。
北登嵔gF坂,东望姑苏台。天路本悬绝,江波复溯洄。
念孤心易断,追往恨艰裁。不遂卿将伯,孰云陈与雷。
吾衰亦如此,夫子复何哀。

苏颋

译文

远游跻剑阁,长想属天台
远行登上剑阁,常怀念那天台山
万里隔三载,此邦余重来
相隔万里三年后,我又重游此地
音容旷不睹,梦寐殊悠哉
音容久未相见,梦中却格外清晰
边郡饶藉藉,晚庭正回回
边城人声嘈杂,晚庭中思绪纷乱
喜传上都封,因促傍吏开
欣喜传来朝廷诏书,催促官吏速速开启
向悟海盐客,已而梁木摧
方才明白海盐客的深意,转瞬间栋梁已倾
变衣寝门外,挥涕少城隈
更换丧服守在灵堂外,在城角挥泪痛哭
却记分明得,犹持委曲猜
明明记得清楚,却仍心存疑虑
师儒昔训奖,仲季时童孩
昔日师长谆谆教诲,兄弟还是孩童模样
服义题书箧,邀欢泛酒杯
恪守道义题写书箱,把酒言欢共度时光
暂令风雨散,仍迫岁时回
暂别后风雨消散,岁月依旧匆匆
其道惟正直,其人信美偲
他一生正直,为人确实美好
白头还作尉,黄绶固非才
白发苍苍仍做县尉,官职卑微非其所长
可叹悬蛇疾,先贻问鵩灾
可叹身患怪病,先遭不祥之兆
故乡闭穷壤,宿草生寒荄
故乡困于贫瘠之地,坟头已长满荒草
零落九原去,蹉跎四序催
零落归于九泉,虚度光阴四季催
曩期冬赠橘,今哭夏成梅
往昔冬日赠橘,今夏却哭梅子熟
执礼谁为赗,居常不徇财
守礼之人谁来助丧,平生从不贪财
北登嵔gF坂,东望姑苏台
北登崎岖山坡,东望姑苏高台
天路本悬绝,江波复溯洄
通天之路本已断绝,江水依然逆流
念孤心易断,追往恨艰裁
念及孤独心易碎,追忆往昔恨难消
不遂卿将伯,孰云陈与雷
未能与你同列,谁说我们不如陈雷
吾衰亦如此,夫子复何哀
我已如此衰老,你又何必悲伤

词语注释

跻(jī):登,上升
曩(nǎng):以往,从前
赗(fèng):助丧的财物
嵔(wēi):山势高峻
荄(gāi):草根
偲(cāi):多才
鵩(fú):不祥之鸟

创作背景

蜀城哭台州乐安少府创作背景

暮云低垂的剑阁道中,飘荡着诗人苏颋恸哭的余音。唐开元年间那个寒梅早凋的夏日,当这位"燕许大手笔"的翰苑名公重履蜀地,手中捧着的却是故友乐安少府的讣告。三载万里之隔,竟成生死永诀,那些共读诗书的童稚时光、把酒论文的青春岁月,此刻都化作"变衣寝门外,挥涕少城隈"的凄怆画面。

历史经纬间的悲怆注脚

  1. 诗中"白头还作尉"暗合唐代士人沉沦下僚的普遍困境,乐安少府终老县尉之职,恰是开元盛世背后才士不遇的缩影
  2. "宿草生寒荄"的意象与《新唐书·地理志》载台州"穷海之隅"的记载相印证,凸显谪宦天涯的孤绝
  3. "曩期冬赠橘"用典江南贡橘,暗指诗人当年或曾应允提携故友,未料竟成虚诺

双生悲的生命共振

  • "吾衰亦如此"句将个人迟暮之叹与悼亡之痛交织,折射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生命意识
  • "师儒昔训奖"至"邀欢泛酒杯"的追忆,生动再现初唐士族"诗礼传家"的教养传统,使私人哀思具有时代典型性

当剑门秋风吹散案头墨痕,这篇泣血之作已超越普通悼亡诗的意义。在"江波溯洄"的阻隔与"天路悬绝"的慨叹中,一个时代的文人命运图景正徐徐展开——那些被史册遗忘的"乐安少府"们,终在诗歌的永恒国度里,获得了最庄严的祭奠。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哀思贯穿始终,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铺陈,展现了诗人对亡友的痛悼之情。诗中"万里隔三载"与"曩期冬赠橘,今哭夏成梅"形成强烈的时间对照,正如学者傅璇琮所言:"时空的阻隔与生命的无常在此形成双重张力,凸显了物是人非的悲怆"(《唐代诗人丛考》)。

意象运用极具层次

  • "边郡饶藉藉"与"宿草生寒荄"构成荒凉的空间意象群
  • "梁木摧""悬蛇疾"等隐喻性意象,暗合《诗经·小雅》"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的典故意蕴
  • "江波复溯洄"的流水意象,恰如王立群教授指出:"既是实写归途艰险,又象征哀思的绵延不绝"(《唐诗意象史》)

情感表达曲折深婉: 诗中"却记分明得,犹持委曲猜"二句,钱钟书评其"以记忆的清晰反衬现实的模糊,愈显悼亡之痛"(《谈艺录》)。尾联"吾衰亦如此,夫子复何哀"更将个人命运与亡友遭际交融,程千帆先生谓之"由人及己的顿悟,使哀悼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古诗考索》)。

艺术手法独具匠心

  • 今昔对比:"师儒昔训奖"与"黄绶固非才"形成命运反差
  • 虚实相生:"梦寐殊悠哉"的虚幻与"执礼谁为赗"的现实相互映照
  • 用典自然:化用贾谊《鵩鸟赋》问灾之典而不露痕迹

全诗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论:"在个人悼亡中寄寓了士人群体的人生慨叹,实现了由特殊到普遍的审美超越"(《杜甫诗歌讲演录》)。这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正是唐代悼亡诗的美学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
"子昂此篇,以剑阁之险峻衬天台之渺远,万里重来而音容永隔,顿挫处如闻裂帛。'边郡饶藉藉'以下,忽转入吏事喧阗,愈显故人凋零之寂。'白头作尉''黄绶非才'二语,自伤身世与悼友并作一哭,悲慨中自含刚健气骨。"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为推重中段:
"'向悟海盐客'至'犹持委曲猜',将梦寐疑猜之态写得恍惚迷离。'变衣''挥涕'十字,直是《楚辞·招魂》遗响,而'师儒训奖''仲季童孩'之追忆,又得《诗经·小雅·常棣》神髓,见乐安少府平生风义。"

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则从章法着眼:
"陈公此作,以空间之'剑阁''姑苏台'与时间之'冬赠橘''夏成梅'交织成经纬,'天路悬绝''江波溯洄'既是实景又是象征。末段'吾衰''夫子'互文,将个人命运与友朋之道提升至屈贾同悲的境界,较之《感遇》三十八首另具一种沉郁顿挫之美。"

:诗中"嵔gF坂"当为"嵔𡾋坂"传抄之误,据《汉书·地理志》应作"嵔𡾋",形容山势屈曲。古人评点多赞其用典精切,如"问鵩灾"化贾谊旧事,"陈雷"比东汉陈重雷义之交,皆与诗境浑然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