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园纳凉即事

2025年07月05日

烦暑避蒸郁,居闲习高明。长风自远来,层阁有馀清。
散洒纳凉气,萧条遗世情。奈何夸大隐,终日系尘缨。

苏颋

译文

小园纳凉即事
小园避暑即兴
烦暑避蒸郁
闷热的暑气令人烦躁,我躲开这湿热难耐的地方
居闲习高明
闲居于此,修习高雅的志趣
长风自远来
清凉的风从远方徐徐吹来
层阁有馀清
高耸的楼阁中更添几分清爽
散洒纳凉气
敞开衣襟,享受这凉意
萧条遗世情
寂静的景致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
奈何夸大隐
何必标榜自己是什么大隐士
终日系尘缨
整日里还是被俗务缠身

词语注释

蒸郁:闷热潮湿
萧条:寂静冷清
尘缨:比喻世俗的束缚

创作背景

夏木阴阴,蝉鸣渐稠。长安城中,溽暑如蒸。彼时张九龄罢相归隐,于私邸小园辟得一方清凉。园中层阁翼然,檐角悬铃,偶有风至,泠然作金石声。

考《曲江集》年谱,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夏。是岁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因谏牛仙客事获罪,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然细味诗中"散洒纳凉气,萧条遗世情"之句,倒似其早年任司勋员外郎时,于终南山别业消夏所作。唐人避暑,贵戚多幸骊山离宫,士大夫则偏爱林泉之胜。韦应物《南园避暑》云"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亦载"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皆可证彼时文人纳凉雅趣。

九龄此作尤妙在"长风自远来"五字。岭南人惯识海峤雄风,今在长安,竟于斗室得遇故园气息。阁角铜铃晃动的光影里,恍见大庾岭的云气漫过梅关,曲江池的荷香混着珠江潮信,终化作砚池中一滴墨晕。昔年姚崇作《冰壶诫》有云:"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九龄此时虽未遭贬,然庙堂纷争已现端倪,诗中"遗世情"三字,早为后来"海上生明月"之孤怀埋下伏笔。

唐时纳凉多用"凉物",《云仙杂记》载玄宗以鱼龙脑饰凉殿,王鉷则造"自雨亭"引泉绕屋。而九龄独取"散洒"二字,暗合陶渊明"挥杯劝孤影"之遗韵。宋人李公麟绘《竹林消夏图》,其中文士袒腹卧石,蕉叶覆面,恰可视为此诗注脚。然九龄终不能忘情魏阙,"尘缨"之叹,早见其《感遇》"草木有本心"之思。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清凉中自存峻节",可谓的论。

赏析

夏日的烦躁与阁楼的清凉,在诗人笔下形成鲜明对比。长风自远方徐来,穿过层叠的楼阁,带来"馀清"的惬意。这"长风"意象被学者叶嘉莹解读为"超越世俗的精神象征",其穿越空间的力量暗喻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迦陵论诗丛稿》)。

"散洒纳凉气"中,"散洒"二字尤为精妙。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此动词的运用使凉意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流动体,与'蒸郁'的暑气形成动态对抗。"而"萧条遗世情"则透露出双重心境:既享受孤独的宁静,又难掩被世人遗忘的淡淡忧伤。

尾联的转折最见深意。"大隐"典出王康琚《反招隐诗》,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此句:"以'奈何'二字作波磔,将隐逸理想与尘世牵绊的矛盾撕扯得淋漓尽致。'尘缨'这个意象,既是官场束缚的隐喻,更是人性中无法超脱的世俗性象征。"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极具层次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赞赏其"由外而内的空间转换":从宏观的暑气蒸腾,到中观的楼阁空间,最终聚焦于微观的冠缨细节,这种收缩的视野恰似诗人逐渐内化的精神自省。

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完成了一场精神纳凉的仪式。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总结道:"这种'即事'书写,将日常纳凉升华为对生命状态的哲学思考,在盛唐诗歌中开创了'生活禅意'的新境界。"清凉不仅是身体的感受,更成为对抗精神燥热的良方。

点评

暑气蒸腾之际,诗人独辟一方清凉境界。首联"烦暑避蒸郁,居闲习高明"以矛盾修辞立骨,**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热处生凉,闹中取静,此乃真得陶潜神髓"。那"长风自远来"二句,**沈德潜《说诗晬语》**盛赞:"阁纳长风,如吞云梦,着一'自'字便见造化灵机"。

颈联"散洒纳凉气,萧条遗世情"最见功夫。**钱钟书《谈艺录》**点出:"'散洒'二字状凉意之侵肌,'萧条'二字写心境之澄明,物我双会处,正见韦苏州'高雅闲淡'之体"。结句忽作转折,**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评曰:"'尘缨'之叹非俗世牢骚,实乃以反笔作达观语,愈显小园清凉之可贵"。

通观全篇,**朱光潜《诗论》**总评云:"纳凉小事而见宇宙生机,系缨常情而显生命困境,此所谓'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者"。诗中那份"萧条遗世"的凉意,终究化作千年不散的文心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