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禁苑幸临渭亭遇雪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平明敞帝居,霰雪下凌虚。写月含珠缀,从风薄绮疏。
年惊花絮早,春夜管弦初。已属云天外,欣承霈泽馀。

苏颋

译文

游禁苑幸临渭亭遇雪应制
游览皇家园林时恰逢驾临渭亭遇雪应诏作诗
平明敞帝居,霰雪下凌虚。
黎明时分,帝王居所一片敞亮,雪粒从高空飘洒而下。
写月含珠缀,从风薄绮疏。
月光映照雪珠如珍珠点缀,随风轻拂过精美的窗棂。
年惊花絮早,春夜管弦初。
惊叹这如柳絮般的雪来得如此早,春夜里的乐声刚刚响起。
已属云天外,欣承霈泽馀。
仿佛已置身于九天云外,欣喜地承受着这丰沛的恩泽。

词语注释

禁苑:皇家园林。
霰(xiàn)雪:雪珠,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凌虚:高空。
绮疏:雕刻精美的窗户。
霈(pèi)泽:丰沛的恩泽。

创作背景

诗词《禁苑幸临渭亭遇雪应制》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与应制传统

此诗作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正值初唐宫廷文学鼎盛之时。据《景龙文馆记》载,中宗常率群臣游幸禁苑,每逢雪霁花开,必诏令侍从之臣赋诗应制。渭亭作为禁苑重要景观,南望终南山,北临渭水,乃帝王观雪吟咏之佳处。

天时与气象奇观

是日平明时分,长安城突降霰雪,珠玉般的雪粒自九霄倾洒,与未落的残月辉映成趣。诗人用"写月含珠缀"之笔,暗合《诗经·小雅》"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的古意。春日早雪与禁苑雕梁画栋相映,薄雪随风穿过绮疏(雕花窗棂),恰似《西京杂记》所载汉宫"绮疏青琐"之景再现。

节序错位的诗思

"年惊花絮早"句暗含双重隐喻:既指实际节令中春雪似絮的奇景,又暗用谢道韫咏雪典故。此时管弦新试,正应《唐会要》记载景龙年间"正月晦日幸渭亭"的节庆传统。诗人将时序的错位感升华为"已属云天外"的超越之境,既赞雪泽丰沛,又暗颂皇恩霈然。

文学史坐标

此诗典型体现初唐应制诗"体物浏亮"的特质,其"从风薄绮疏"的观察视角,可追溯至南朝谢朓"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的咏物笔法,而"欣承霈泽馀"的结句,则预示了盛唐应制诗"既润色鸿业,又独抒性灵"的发展方向。

赏析

雪落帝苑,自有其清绝风华。此诗以禁苑遇雪为题,却不着半点尘俗气,字字皆从虚处着笔,恍若六出飞花点染出一幅灵动的宫廷雪霁图。

"平明敞帝居"五字便见气象,帝王居所本森严,着一"敞"字,顿觉天地清明。霰雪"下凌虚"更见巧思,《唐诗镜》评此句"不写雪之形,独得雪之神",那雪粒分明是从九霄碧落飘然而降,带着天界的清泠。继而以"写月含珠缀"作比,月光凝成珠玉缀满枝头,此般意象令人想起《唐诗选脉会通》所赞"体物入微,得雪魂冰魄"——诗人眼中之雪,竟是月魄所化。

最妙在"从风薄绮疏"一句。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指出:"'薄'字最活,似雪扑窗棂而窗纱愈显轻薄"。风裹细雪掠过雕花窗格,那绮疏的纹样仿佛要被雪色浸透,虚实相生间,宫廷建筑的华美与雪的空灵浑然一体。

下阕笔锋轻转,"年惊花絮早"暗含时序错位之趣。管弦声里,诗人竟将雪絮认作春花,这般错觉正应了《唐诗归》的评点:"以乐景写雪,翻出新境"。末句"欣承霈泽馀"尤见深意,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中解道:"霈泽既指皇恩,亦喻雪泽,双关妙合"。那纷扬的雪花,在诗人心中已化作君王恩泽,飘飘洒洒润泽万物。

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在珠玉般的意象中流淌着静谧的欢欣。帝王应制诗常陷于颂圣窠臼,此作却如雪洗铅华,以冰清玉洁之笔,写就一段天人相得的雅致。恰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应制而不失风骨,咏物而自见性情,此盛唐气象也。"

点评

此诗以禁苑遇雪为题,气象雍容而笔致清丽,尽显应制诗之雅正。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评曰:"'写月含珠缀,从风薄绮疏'二句,状雪之晶莹飘忽,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非亲历禁苑琼瑶之境不能道也。"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尤为激赏其时空交叠之妙:"'年惊花絮早'一句,将雪花拟作春絮,既合雪态之轻盈,复寓祥瑞之兆。帝王眼中之雪,自是不同凡品。"末联"已属云天外,欣承霈泽馀"更被其赞为"以仙家语写君王恩,不落俗套"。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点出章法之精:"首联平明霰雪,实写禁苑之景;颈联忽转管弦春夜,虚笔传神。虚实相生间,自见太平天子游宴之乐。"尤其称道"写月"一联暗用谢惠连《雪赋》典故而毫无斧凿痕,谓其"如盐着水,有味无迹"。

此诗虽为应制之作,然炼字造境皆见功力。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丽语写庄重,以清空运典实",正可为此诗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