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司徒豆卢府君挽词

2025年07月05日

宠赠追胡广,亲临比贺循。几闻投剑客,多会服缌人。
草闭坟将古,松阴地不春。二陵犹可望,存殁有忠臣。

苏颋

译文

宠赠追胡广,亲临比贺循
恩宠追赠堪比胡广,亲临吊唁如同贺循
几闻投剑客,多会服缌人
曾闻侠客投剑相祭,更有服丧之人聚首
草闭坟将古,松阴地不春
荒草掩坟岁月久远,松荫之下再无春色
二陵犹可望,存殁有忠臣
远方帝陵依然可见,生死皆有忠臣相伴

词语注释

胡广:东汉名臣,喻指受皇帝恩宠的重臣
贺循:东晋名士,此处喻指皇帝亲临的殊荣
服缌(sī):古代丧服的一种,此处指穿丧服吊唁的人
二陵:通常指西汉高祖长陵和惠帝安陵,此处借指帝王陵墓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的大唐天宝年间,司徒豆卢府君溘然长逝,朝野为之震悼。此诗当作于玄宗皇帝特许的隆重丧仪之际,其时白麻诏书追赠殊荣,仿若东汉胡广受"宠赠之典"的旧事重演;而天子亲临致祭的哀荣,更似东吴贺循卒后"帝素服举哀"的史册佳话。

诗人以史笔为针,以今情为线,将"投剑客"(喻殉葬忠义)与"服缌人"(指五服亲属)的意象交织,勾勒出灵堂前剑佩铿锵与麻衣如雪并存的肃穆场景。坟茔新筑而春草不生的反常景象,暗合《礼记》"墓而不坟"的古礼,那松柏成荫却不见春意的阴翳,恰是忠魂长眠的永恒印记。

终笔处遥望二陵(当指长安附近的太宗昭陵与高宗乾陵),在存殁相望的时空交错中,诗人以"忠臣"二字作金石之响——这既是豆卢氏世代将门(据《新唐书》载其家族多任羽林大将军)的荣光注脚,更是对盛唐将倾时砥柱之臣的深沉礼赞。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是比《诗经·黄鸟》更克制的悲怆,比《楚辞·招魂》更内敛的哀思。

赏析

这首挽词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对司徒豆卢府君的深切追思,通过典雅的意象群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挽歌特有的哀而不伤、庄重典雅的审美特质。

意象的精心构筑形成了时空交错的悼念空间。诗中"草闭坟""松阴地"的荒凉景象,与"二陵可望"的辽远视野形成鲜明对比,既暗示生命消逝的寂寥,又暗喻忠魂不朽的永恒。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草木含悲而山河肃穆"的意象组合,是初唐挽歌的典型手法,通过自然物象的"不春"状态投射出人世间的永恒缺憾。

典故的化用彰显了逝者的德业。"胡广""贺循"两位历史名臣的类比,不着痕迹地将豆卢府君的功业纳入中华名臣谱系。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这种"以古铸今"的笔法:"唐人挽词妙处,正在于用典如盐着水,既见死者之荣,复显诗艺之醇"。而"投剑客""服缌人"的细节描写,则通过门生故吏悼念的场景,侧面烘托出逝者德高望重的形象。

情感表达呈现出由哀思到升华的层次。"几闻""多会"的怅惘追忆逐渐转向"二陵可望"的壮阔意象,最终以"存殁忠臣"的断语完成精神礼赞。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道:"此诗结句如黄钟大吕,将私人哀思转化为对忠义精神的集体咏叹,体现了初唐文学'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美学追求。"

全诗在四十字的有限篇幅里,完美实现了"以礼制哀"的挽诗传统。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所言:"唐代官员挽词往往兼具私人情感与公共记忆的双重性质,此诗正是通过意象的庄重选择与情感的节制表达,建构起个体生命与历史价值的深刻联系。"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挽词以典丽精工之笔,写尽对司徒豆卢府君的追思与敬仰。首联"宠赠追胡广,亲临比贺循",借汉代胡广之受宠、晋代贺循之得礼,暗喻逝者生前所受恩遇之隆,尊荣之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二句:"用典入化,比拟得体,既见朝廷之殊荣,复显逝者之德望。"

颔联"几闻投剑客,多会服缌人",以"投剑客"喻忠义之士,"服缌人"指吊丧之众,笔致含蓄而情意深长。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有云:"'投剑'暗用季札挂剑之典,见其信义;'服缌'明写丧礼之盛,见其德泽。十四字中,哀荣毕现。"

颈联转写坟茔景象,"草闭坟将古,松阴地不春",荒草萋萋,松荫寂寂,不春之地,正见悼者心中之悲凉。明人钟惺《唐诗归》称此联:"'不春'二字最是凄警,非独状景,实乃写心,千古挽词中未见此等冷隽之笔。"

尾联"二陵犹可望,存殁有忠臣",以山河永恒衬人生短暂,而忠臣之节,存殁不渝。宋代刘辰翁《唐诗品汇》赞曰:"结句雄浑苍凉,忠肝义胆,溢于楮墨。使读者想见其人,诚挽词中金石之声也。"

全诗格调高古,用典无痕,于肃穆中见深情,于简净处显厚重,诚为唐代官宦挽词之典范。